一、直译与意译
一、直译与意译
我没有考证是何人何时提出的,但自我国的新文化运动以来,就一直被当做一对对立的概念,至今争论不休,疑惑不解。我个人认为,这两个概念不是相对立的,根本就不般配。何以见得呢?从语义上讲,“直译”的反义词不应是“意译”,而应是“曲译”。与意译相对的应当是音译,这是自古就有的说法,不过此处应写作“义译”才对。所谓直译,英文叫literal translation,不好的直译有时会被叫做word—for—word translation或dictionary translation,其实只是不好、不成熟的翻译而已。曲译应该就是free translation。在用字对字的译法效果不好时,就可以设法绕开字面,迂回达意,我称此法为曲译。如果按照字典的定义,说所谓意译是“根据原文的大意来翻译”,那么这只相当于用另一种语言的paraphrase或re—phrasing,是否算得上真正的翻译还不好说。直译和曲译(即一般所谓意译)只是两种方法而已,我们并没有理由把它们对立起来。不可能在一篇译文里全用一种方法,要看具体情况而定。直译也不是逐字死译,毫无变通的。照搬原文词序,不加必要的调整变通,就是死译。我曾让我的一个学生译一首诗,其中有这么一句:“Candles shake/in the nun’s hands”,她就逐字译成“蜡烛颤抖/在修女的手上”。但是,按照汉语的习惯,状语一般放在动词的前面,所以,应该调整成“蜡烛在修女/手中颤动”才比较自然。同样是逐字对译,但语序应符合译入语习惯,这才是恰当的直译。如果说把直译和曲译置于光谱的两端,那么,可以说真正的直译只是一个点,逐渐远离直译的其实都是不同程度的曲译而已。也就是说,直译是有准的,所以也是有限的,而曲译是没准的,所以可以说是无限的。但是,翻译不可以没有标准;它的标准就是原文。应该时刻扣紧原文,从原文出发,实在无法直译时,不得已可以向后退一步;如果还是绕不过去,就再退远一点;总之应尽量靠近原文,而不应一上来就自由翱翔,飞得没边了。如果这样,就不仅不尊重原文,而且也模糊了翻译与创作的界线。
我的看法是,翻译的标准是一元的,理想的或最好的译文只有一种,所谓多元只不过是优劣之分别或方法之分别罢了。就像打靶一样,靶心只有一个,在语义、语气、文体等诸方面都恰如其分的翻译就是命中靶心的,我们可称之为恰当的或正确的翻译,此外离靶心或远或近者,都是不太恰当或正确或太不恰当或正确的翻译,统称非恰当或非正确的翻译。如果再细分的话,不妨说偏上的是过度翻译,偏下的是不足翻译,偏左的是死译硬译,偏右的是过分自由的翻译,但它们的共同之处都是不得其中,都与靶心有距离。但是否命中靶心,还须验靶,也就是要具体对照原文才算数。有的译文美则美矣,甚至号称超过了原文,实际上很可能偏离了靶心,甚至脱靶。用直译恰当还是用曲译恰当,要在具体实践中看。我主张以直译为主,时刻从原文出发;以句子为单位,抓住句中重心,并照顾句间逻辑关系,根据语气调整句式,但尽量不增减句子的语法成分;遇到某些语句,直译效果实在不佳时,方可设法变通。若以段落或更大的语篇为单位,综合理解,再重铸新词,翻出大意,就过于自由了。这种意译与曲译有本质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