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结尾絮语

四、结尾絮语

在本文结束之前,笔者觉得还有必要插入一个几乎被忽略了的问题:这个问题相对来说不太重要,但很有趣。那就是,本文一开始便提到的现代英诗风格主潮近十年一更迭这一独特现象是否纯属偶然呢?

比较典型的例子是人们常说的所谓二十年代是艾略特时代,三十年代则是奥登时代。据说,诗坛盟主艾略特于1927年因暴露了“反革命”面目(加入英国国教会)而被左派知识分子所抛弃,于是新诗人奥登便受到了拥戴。(13)奥登则于1939年去了美国,在大战前夕当了逃兵,正好让位给新秀狄兰·托马斯。而他二人的诗风在这些事件之后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不再代表当时的主潮了。为什么诗风的转变每每与时代的交替差不多相重合呢?(最为典型的是世纪之交的诗风大转变,例如叶芝。)是否因为人为的时间划分多少给人的心理有所暗示,人们往往按规定的时间作息;一段时间的结束给人带来完成感,随着下一段时间的来临,人们又重新开始,以满足新的期望呢?习惯成自然,似是偶然,也有必然。四十年代托马斯走红,五十年代拉金称雄,大概是由于双重的惯性作用吧?

从前面所有的分析看来,二十世纪英国诗风虽几经变易,其发展运动却主要呈纵向趋势,缺乏像美国诗歌那种在同一时期内多种风格并存共荣的横向运动。传统长期积淀的凝聚力吸引诗人们趋向过去和现在为数不多的权威风格,久之势必形成类型单一的封闭局面。欧美现代主义给“英国血统”注入了新的基因,却非但迟迟不能够被同化,反而遭到狭隘的岛国特性的顽强抵抗。只是到了六十年代,才又重新出现健康的开放局面。据说,近年来似乎又发生了“倒退运动”。(14)这不足为奇,因为这并不违背其运动规律。

大概具有悠久传统的文学都具有一定的封闭性。与英国诗歌相似,中国诗歌长期以来基本上也是一脉单传。“诗必盛唐”的复古精神从十六世纪初一直持续到二十世纪。“五四”运动以后,西方诗风猛烈吹入,引起了一场空前的革命。西方诗风的引进在国统区一直持续到四十年代,但也早已受到了本土风格形式(如歌谣体)的挑战。解放后则一直是本土风格占上风,近年来才重新对外开放。由于社会政治等原因,中国文化曾两度发生大断裂(1919年;1949年),因此,现代中国诗歌的历史远比现代英国诗歌的历史复杂。然而,在受外来影响和对传统继承等方面,它们的确有某些相似之处。

论述至此,笔者还想不妨仿照文学史研究者的时髦做法,对二十世纪英国诗史作一大体的分期。如果把主要风格归为两大类型:现代主义传统和英国本土传统,那么现代英诗的历史便可按风格大致分为三个发展时期:一、现代主义诗风由兴而盛时期(十九世纪九十年代末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二、英国本土诗风由兴而盛时期(三十年代初至五十年代末);三、两种风格并存共荣时期(六十年代初至七十年代末)。这恰恰符合辩证法规律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两次转化,三个阶段,即螺旋形发展的一个循环。

现代英诗风格依照否定之否定规律发展乃是历史的必然。我们对这一规律的认识也是从朦胧到清晰、从自发到自觉、从偶然到必然的。最后,引用恩格斯的一段话作结:“否定的否定这个规律在自然界和历史中起着作用,而在它被认识以前,它也在我们头脑中不自觉地起着作用。”(15)

1988年12月

(原载《外国文学评论》1989年第2期)

【注释】

(1)参见侯维瑞《现代英国小说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年,第6页。

(2)参见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中译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页。

(3)叶芝《外衣》,载《叶芝诗集》,麦克米兰出版公司,1943年,第145页。

(4)见《费伯版当代爱尔兰诗选》,1986年,第17页。

(5)见安德鲁·莫申《菲利浦·拉金》,梅修恩出版公司1982年,第31页。

(6)同上。

(7)参见大卫·珀金斯《现代诗史:现代主义及以后》,哈佛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418页。

(8)参见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中译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页。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74页。

(10)参见大卫·珀金斯《现代诗史:现代主义及以后》,哈佛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171页。

(11)见角谷美智子《英国文坛近貌》,载《外国文艺》1984年第3期。

(12)同上。

(13)参见大卫·珀金斯《现代诗史:现代主义及以后》,哈佛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151页。

(14)见角谷美智子《英国文坛近貌》,载《外国文艺》1984年第3期。

(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8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