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年老时》:五种读法

《当你年老时》:五种读法

《当你年老时》是威廉·巴特勒·叶芝(W.B.Yeats,1865—1939)早期的名诗。其文字浅显,意思易懂,正所谓“水至清则无鱼”,故此似乎难以读出(to read out)什么深蕴来,但却正不妨我们读入(to read in)一些“倒影”去。下面,我们就尝试动用任何趁手的文学批评理论和方法作为工具,从不同距离和角度来观察和分析文本,以期有所发明和收获,同时也可检验一下各种理论工具的适用性和局限性。

原文如下:

When You Are Old

When you are old and grey and full of sleep,

And nodding by the fire,take down this book,

And slowly read,and dream of the soft look

Your eyes had once,and of their shadows deep;

How many loved your moments of glad grace,

And loved your beauty with love false or true,

But one man loved the pilgrim soul in you,

And loved the sorrows of your changing face;

And bending down beside the glowing bars,

murmur,a little sadly,how Love fled

And paced upon the mountains overhead

And hid his face amid a crowd of stars.

中译如下:

当你年老时(1)

当你年老,鬓斑,睡意昏沉,

在炉旁打盹时,取下这本书,

慢慢诵读,梦忆从前你双眸

神色柔和,眼波中倒影深深;

多少人爱你风韵妩媚的时光,

爱你的美丽出自假意或真情,

而惟有一人爱你灵魂的至诚,

爱你渐衰的脸上愁苦的风霜;

然后垂着头,在炽燃的炉边,

忧伤地低诉:爱神如何逃走,

在头顶上的群山巅漫步闲游,

把他的面孔隐没在繁星中间。

第一种读法:形式主义的文本细读。只聚焦于文本本身而不及其余,认为文本是自足的客体,其意义全在于构成文本的元素,文本之外的因素甚至作者的原义都与文本无关,因而无助于对文本的理解。

从语法看,此诗通篇只是一句话。节奏模式为抑扬五音步格(iambic pentameter),即每行五个音步,每音步两个音节,前音轻而后音重;如此四行组成一节,全诗共三节。体式十分整齐。韵式是abba,即一、四行同韵,二、三行同韵,此所谓合抱韵;三节相同,给人的视听感觉是,三节诗恰似三本摞在一起的三卷硬皮书。倒数第三行大写的“Love”一词,一般中译者均译为“爱情”,那是不对的。其实,在诗歌中,此词往往指男性的长翅膀的小爱神丘比特(爱情女神维纳斯之子,专司为有情人牵红线者),译成“爱神”,才是正确的,而最后一行的物主代词“his”也才有着落(“his face”是指小爱神的面孔,而非一般中译者所误以为的“你”的情人的面孔)。

第二种读法:传记批评的对号入座。结合作者生平行迹,钩稽其创作背景和环境,以发掘作品背后的创作动机和隐有所指为旨趣,以找寻作者原义为指归。

根据对叶芝生平的研究可知,此诗是叶芝仿法国诗人彼埃尔·德·龙沙(Pierre de Ronsard,1524—85)的一首十四行诗而作,是写给他痴恋的对象毛德·冈的。第二行原文“book”一词既可指书,亦可指本子。事实上,这里不是指一般的印刷品,而是指诗人赠给情人的亲手抄有情诗的硬皮笔记本。此诗作于1891年10月21日,正当年轻的诗人热烈单恋而不得回报之时,作此无非意在表明心迹,讽劝受赠者及早接受自己。用叶芝自己的话说,“为的是奉承美人儿无知的耳朵”(《学究》)。

第三种读法:互文研究的将货比货。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通过与有关文本作比较,找出所讨论的文本受影响的事实和方式,并对其相对于有关文本的异同和优劣做出评判。

龙沙诗原文如下:

Sonnets Pour Helene

XLIII du second livre

Quand vous serez bien vieille,au soir à la chandelle,

Assise aupres du feu,devidant et filant,

Direz chantant mes vers,en vous esmerveillant:

《Ronsard me celebroit du temps que j’estois belle.》

Lors vous n’aurez servante oyant telle nouvelle,

Desja sous le labeur à demy sommeillant,

Qui au bruit de mon nom ne s’aille resveillant,

Benissant vostre nom de louange immortelle.

Je seray sous la terre,et fantome sans os

Par les ombres myrteux je prendray mon repos;

Vous serez au fouyer une vieille accroupie,

Regrettant mon amour et vostre fier desdain.

Vivez,si m’en croyez,n’attendez à demain:

Cueilez des aujourdhuy les roses de la vie.

中译如下:

赠埃伦娜的十四行诗之第二卷第四十三首

当您年老时,夜晚秉着烛光,

坐在炉火旁边,一边纺着线,

一边吟着我的诗,且自惊叹:

“龙沙曾赞颂我貌美的时光。”

您这话并非有意让女仆听见:

她在劳累之后已经半入梦境,

可一听我的名字就翻然清醒,

庆贺您的名字受到不朽礼赞。

我在地下,作了无骨的幽灵,

在香桃树荫之下找到了安宁;

您却成了弓身烤火的老太婆,

后悔我的爱遭到了您的轻慢。

相信我,且行乐,别等明天:

趁今日就把人生的玫瑰采撷。

二诗都以“当你年老”开始。所不同的是,法语用“vous”(您),表明与受话者关系尚有距离,敬而不亵。英语则无此敬称,但从诗的内容看来,彼此关系似乎仍在求爱阶段,尚未到亲密无间的地步,故也不妨理解作“您”。从龙沙诗的一些意象,如“纺着线”看来,其受话对象可能是个农妇;诗人请求她“吟诵”而非“阅读”,可见她很可能不识字。叶芝诗则明确地用了阅读的意象,虽再无其它线索表明受话者的身份,但亦可推断其至少为有知识的女性。龙沙诗假设发话者在受话者年老时已死,情调颇伤感;叶芝诗却无这种假设,态度较平和。龙沙诗在大段的假设之后,最终回到目前,以劝诱受话者及时就范作结。这是文艺复兴时期以来欧洲各国诗人惯用的伎俩。叶芝诗则剔除了这种陈辞滥调,这也许是其为何少两行的原因吧。不过,它照样不妨被称作一种“截尾十四行诗”(curtal sonnet)。叶芝摹仿了龙沙诗的韵式,看来他并非有意以此像书本之形,那应属我们的“读入”。龙沙诗称受话者因发话者的赞美而得以不朽,兴奋得彻夜不眠,终将后悔拒绝了后者的求爱。这无疑暗示了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如果从女性主义批评角度看,还可给作者扣上一顶男性霸权话语的帽子。叶芝诗则称发话者挚爱受话者如朝圣者那般至诚坚忍的灵魂和渐已衰老的脸上的愁容,最后也只是让受话者带着一点点伤感(a little sadly)忆念情缘的错失而已。显然,作者对他的女性对象要尊重得多,虽然不免有些做作和滥情之嫌。在细节上,龙沙诗只描述了受话者坐在炉火旁秉烛纺线的行为;叶芝诗则对受话者的容貌和神情有所描摹,如“grey”、“nodding”、“shadows”等词,用得经济而传神。尤其是“their shadows”一语,一般中译者不明何指,故有各种各样的译法,其实它是指瞳仁中反映的外物的影像,而非眼睛本身有什么阴影,诗人不过借此表现受话者的眼睛湿润清澈而已。结尾的处理,龙沙是采用了直斥的教训的口吻;叶芝则虚构了小爱神飞走的情景,极富创意和想象,具有空灵之美和象征意味。龙沙诗文气顿挫,一波三折;叶芝诗则一气呵成,流畅严整。综上所论,叶芝诗虽直接获灵感于龙沙诗,也袭用了其基本思路和意象、韵式等因素,但与后者在内容、形式和风格上还是均有所不同,且在某些方面略胜一筹。

第四种读法:心理分析的以心度腹。虽说人情有常,往往可以将心比心,但各人所处环境、所历经验、所受文化均小同而大异,所以即使设身处地,也难免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差之毫厘,谬之千里,更何况用某种现成理论去套呢。曾闻有美国学者说李白是同性恋者,证据仅是《赠汪伦》诗“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句,真可谓新奇之至。故此法宜慎用。

与龙沙的诗一样,叶芝的诗也表现了一种人所共有的“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的“狐狸心理”,以及“等你老了看你后悔”的“阿Q精神”。作为女人,你迟早有人老珠黄的一天,而只有我的诗(当然是出于爱的)能让你不朽。这一点叶芝确实做到了,不过主要还是因为毛德·冈没有接受他的爱。她曾说:爱而不得的痛苦煎熬使叶芝写出了许多杰作,为此,世人会感谢她没有嫁给他。在第二节中,诗人大言别人只“爱你的美丽”外貌,而惟有他自己“爱你灵魂的至诚”。事实上,根据其传记资料,叶芝首先看中的是毛德·冈的美貌,称她是“世上最美的女人”,甚至为追求她做了许多违心的事,而他对她的思想却难以苟同,常常与她发生争吵。可见,这节诗有言不由衷之嫌,很可能真的只是“为了奉承美人儿无知的耳朵”。至于受话者会不会因后悔而忧伤,那也是诗人一厢情愿的想象。毛德·冈就曾明确表示说,嫁给叶芝的想法使她一分钟也不能忍受。(2)孔子曰:“听其言,观其行。”从文字表面,甚至从诗人追求爱情的动机来看,都可说是真诚的,但其中对事实却有所扭曲,或者说做了艺术的处理。这就涉及柏拉图提出的诗之真伪、诗人是否可信的古老命题。也许最好,还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第五种读法:读者反应的见仁见智。认为作品的意义有待于阅读行为的参与才算完成,注重读者的感受,作者甚至文本都不再具有权威。正所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有的阅读都只是一种误读。

如此一来,我们前面的所有努力都白费了,阅读回到了本真的业余状态。任何评论都显得多余。不过,请读者诸君试一试,比较只读原诗和读了以上评论以后再读原诗的感受,是否有所不同。本文还有待于你们来续完。

(原载《外国文学》2002年第5期)

【注释】

(1)此中译文和后文所引龙沙诗的中译文均为本文作者自译。

(2)这里所述事实可参见拙著《叶芝评传》,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