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尔兰英语文学漫谈——在英国文学学会第四届年会上的发言记录

爱尔兰英语文学漫谈——在英国文学学会第四届年会上的发言记录

作为用一种殖民语言或准国际语言写作的民族文学,爱尔兰英语文学从诞生起到现在一直面临着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如何在同一语言和文学传统之内创立并保持自己的特色,而不至于使自己的作品与英国及其它英语国家的文学作品混淆不分。因此,创作题材的选择就成了首要问题。就诗歌而论,自威廉·巴特勒·叶芝开创利用爱尔兰神话和民间传说与个人生活和社会现实相结合的创作方向以来,爱尔兰诗人大体一直沿此道路向前走,从而形成一种传统。从泥土中走来的帕垂克·卡瓦纳和谢默斯·希内又给这一主要依赖书本和幻想的主流汇入了真实的爱尔兰天主教的乡土生活。近三十年来,爱尔兰诗人似乎在做着多方面的尝试,试图以各自的方式突破传统模式。他们似乎不再拘泥于民族和本土题材,而是把触角在时空中伸得越来越远。观念和视点的国际化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

爱尔兰英语文学的身份如何认定,历来有许多疑问,因为它是用英语写作的;但它又不等于爱尔兰文学,因为爱尔兰还包括用爱尔兰语写作的文学,而只能说是英语世界中的一种文学;它好像从来没有被作为后殖民地文学来对待,但它确具备了一些后殖民地文学的特点。从外部客观地来观察,你站的立场不同,比如你站在以英国为中心的立场上与站在爱尔兰民族主义立场上,对爱尔兰作家界定的外延就可能不一样。有些作家就历来被认为是英国作家而非爱尔兰作家。然而他们的身份在变,好像在流动。自从最近1995年谢默斯·希尼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后,人们好像突然发现,原来已有那么多爱尔兰人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而此前很少有人意识到他们是爱尔兰作家,像萧伯纳、叶芝、贝克特等。有许多英、美的作品选集,其中的爱尔兰作家往往只是作为英国作家入选的。可你要是到爱尔兰的书店去看,不少历来被认为是英国作家的,像王尔德、斯威夫特、哥尔斯密甚至斯宾塞等,其作品都是被摆放在爱尔兰作家专架上的。英、美选集一般不大选的一些爱尔兰本土作家,如约翰·辛格、肖恩·奥凯西、伊婉·鲍兰等,在爱尔兰却颇受欢迎。爱尔兰出版的作品选集与英、美出版的选集取向就明显不太一样。所以,如何认定爱尔兰作家的身份,首先由于评论者所处的立场不同就有所区别。

爱尔兰文学肯定具有殖民地文学或后殖民地文学的特点。我对后殖民地文学理论不是很清楚。我的印象是,现在研究的所谓后殖民地文学主要是一些小的国家,像加勒比海诸国。例如加勒比海诗人德瑞克·沃尔科特就被视为后殖民地作家,而在各方面都与他相似的爱尔兰诗人谢默斯·希内却被看作英国作家。那么,所谓后殖民地文学是否就是较小的、独立较晚的、殖民期较短的国家的文学?而爱尔兰自从十二世纪被英国征服以来,被殖民已有七八百年的历史了,比美国的殖民史还要长,所以她的情况与美国有点儿相似。其实,美国的文学一度也属于后殖民地文学,他在独立之初,甚至到了二十世纪初的时候,她的新文学兴起时,也还有身份认定的问题。但是人们似乎从不把美国文学当做后殖民地文学来研究,可能是因为她的块儿太大了,或者独立的时间较长了(这一点与爱尔兰不同)。其实我们不妨用这样的观点来看。1923年叶芝获诺贝尔文学奖。当时的评委会主席哈尔斯绰姆对叶芝的评价是:“以他为中心和领袖……兴起了一个名为‘凯尔特复兴’的伟大运动,它创造了一个新的民族文学——爱尔兰英语文学。”这话恐怕有些言过其实,因为在此之前并不是没有爱尔兰作家用英语来写作,例如“青年爱尔兰党人”和更早的佛哥森和托玛斯·穆尔,其创作都是具有爱尔兰本土特色的、用英语写作的文学。如果说现代爱尔兰英语文学自叶芝始,这说得通,但若说爱尔兰英语文学怕是还得往前推一些。叶芝之所以这么受重视,有许多原因,包括政治方面的。他获诺贝尔奖就有一些政治因素。诺贝尔奖评委会一直有政治取向,这是人所共知的。当时哈代的呼声很高,但为什么给了叶芝而没有给哈代呢?1922年爱尔兰自由邦成立,第二年诺贝尔奖就给了叶芝:这是对大英帝国的一种否定,对爱尔兰民族的一种肯定、一种声援。叶芝的作品一般是在英国或美国出版,主要是获得英、美文学界的承认,而诺贝尔奖又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使他又获得了欧洲乃至世界的承认。自他往后,就不说了,跟着他跑的作家比较多,直到现在。他的影响之大,在英国文学界造成的冲击之大,直到二战以后,还有些诗人和评论家认为:一个爱尔兰人打断了英国的诗歌传统,这等于说是爱尔兰人入侵了英国的文学。这同时也说明,叶芝的作品具有爱尔兰文化的特点,不同于英国传统的东西。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在创作题材的选择上下了功夫了;他用英语写爱尔兰的风土人情。但是,以前的爱尔兰作家也这么写过,如刚才提到的穆尔等,却没有这么大的影响呢?可能像我刚才讲的,还有其它的原因。还有就是历史上,叶芝早年不感兴趣的那些新教作家,即在爱尔兰出生或生活或工作过的新教徒的作品算不算爱尔兰文学?一般文学史上,斯威夫特、哥尔斯密、伯克、贝克莱,甚至斯宾塞等,为什么这些作家没有被当作爱尔兰作家来看待?可能是因为当时爱尔兰隶属于英国,没有独立,但更重要的是,这些作家所写的题材不大具有爱尔兰本土特色,而是跟英国的文化较靠近。而叶芝就明确地提出要用爱尔兰的题材写作。他也是个新教徒,英国移民的后裔,跟斯威夫特他们是一脉相承的。他为自己辩护说:英语是我的母语,而不是我的民族语言;认为一个作家必须用他的母语才可能写得好。他还说他用英语写作只是一种过渡,以后也许用爱尔兰语写作的文学会取代英语文学。可是现在呢,由于他写得好,影响大,后来的爱尔兰作家更倾向于用英语写作,而不愿意用爱尔兰语写作。这种情况,愈演愈烈。爱尔兰语的普及到现在还是个问题。爱尔兰政府出钱补贴,鼓励学习爱尔兰语。谁家在家说爱尔兰语,给予奖励;应聘政府公务员必须通过爱尔兰语考试;公共标志都是爱—英双语的,而且爱尔兰语更显著。但是实际效果并不好。尽管多数人都看得懂,但在日常生活中都不用,极少人会说。他们认为用英语更好,更方便,更有利。他们也不像以色列人那样,极力主张复活民族语言,而是顺其自然。所以说,在政治殖民终结之后,叶芝的努力在客观上反倒延长了英国对爱尔兰的文化殖民。

2003年10月11日

(景朝亮整理录音;傅浩校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