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诗的堕落
2025年09月26日
六、诗的堕落
出版业和杂志的发达导致了诗的堕落。在过去,无论中外,写诗都是极个人的事,都不单纯是为了发表。约翰·但恩生时只印行过两首诗;艾米丽·狄金森只发表过七首诗。中国诗人倒是享有过“洛阳纸贵”的荣耀,但那是崇拜者出于自愿的行为。那时的诗人们发表的主要方式是在相识者范围内传阅传抄,这些相识者在十八世纪的英国名为“共同读者”。诗人们写诗首先是自表心迹,其次是与亲朋好友交流情思,至于拿自己的作品去博取声名甚至卖钱,那是被视为可耻的,至少是最不重要的事。所以,那时的诗作多是由衷而发,出于真诚的动机,尽管其表现手法现在看来有夸张、滥情、幼稚之嫌。但如果结合当时社会习俗、风尚等背景,这些毛病也并不足为奇。相反,现代的诗有许多是为了哗众取宠的。许多诗人主要是为了发表而写作的。美国文坛就流行“不发表,就死掉”(Publish or perish)的说法。而发表就意味着名利双收。所以,现在的诗虽然越来越精致,但越来越缺乏真情实感。这不是指越来越复杂的虚构手法(华莱士·史蒂文斯称诗为“最高虚构”),而是写作的动机不纯造成的。诗人们可以言不由衷,说些与自己的生活无关的话。英国运动派诗人批评现代主义诗人“撒谎”和“不负责任”,不无道理。现在诗集越来越难出难卖,也可说明一些问题。
2000年5月4日
(最初发表于《诗刊》2001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