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1.发起行动:“预备”“各就各位”“跑”

第三章 技能1.发起行动:“预备”“各就各位”“跑”

成年人明白,学习如何“发起行动”会使人终身受益,会获得更多成就,也会赢得来自父母、老师,甚至还有老板更多的尊重。回忆一下我们在上一章讨论的第一种能力——目标导向行为。发起行动指的就是一个人赋予行动某种意义的方式。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要和他说上六遍他才会把他的球衣放一边呢?”“她怎么会坐在沙发上看好几个小时的电视呢?”“为什么他的朋友去上空手道课之前准备工作做得比他快得多呢?”总而言之,你都注意到了一个与发起行动相关的问题。

在我们进一步讨论之前,我们先来区分行动发起障碍和它的“近亲”——拖延症。拖延无法避免,因为人们总有一些事情不想去做,不管是有意识地还是无意识地。在这种情况下,一些需要完成的任务会引发一些相关的负面想法,比如“我不想考驾照了,因为拿到驾照之后我还得找一份工作才付得起保险”,相反,发起行动存在问题则是在你脑海里形成一份“攻击计划”,让你放弃原有的目标。例如,“我想成为一名救生员,但每一项训练的要求都太高了,于是我就放弃了”。你能看到其中的区别吗?第一个例子的个体在试图避免令人不快的负面情绪,而后者则是在准备过程中迷失了方向——这是执行力问题的典型表现。

是不是因为这个社会(尤其是在工作场所)倍加推崇那些早起的、狂热的、勤奋的人,所以我们才需要对那些发起行动能力低下的情况感到担心呢?当然不是。我们确实需要考虑行动的目标和意义。但是若发起行动存在问题,不仅会导致孩子落后于他人,而且还可能影响他们的自尊心,造成焦虑。我们对于发起行动的讨论是想告诉你如何通过简便可行的方法帮助孩子克服困难。我们不是在谈论参加奥运会,或是赢得全国单词拼写大赛(尽管两者都是很棒的成就)。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也会有人在发起行动方面存在困难。如果孩子过多经历此类事件,他们在碰到与“发起行动”相关的事情时就有可能会看低自己。这种信念会逐渐地从“我起步比别人慢”扩大到“其他孩子都比我好”,这种信念也会导致坏习惯的形成。真的有那种天生就有惰性的人吗?还是这个问题来自于外部环境的影响?为什么有些孩子比其他孩子更易受影响?如果你想知道为什么一个孩子不会,或不能“想做就做”,那就接着往下读吧。

与其他的技能一样,发起行动取决于多个执行思维技能的协调运作。例如,发起行动依赖于时间管理规划意识,并由工作记忆的激活来发动。其他技能也会根据在发起行动过程中遇到的挑战或多或少地参与进来。试想一下:你一直试图掌握制作煎蛋卷的诀窍,可是结果却差强人意。你是原料放太多了,还是煎得太快了?你的厨房很乱吗?你的注意力是不是错误地集中在蛋卷的某一个边上了?你是不是一直记不清你婆婆对煎蛋卷的口味偏好?你害怕失败吗?造成一个煎蛋卷最后变成一摊浆糊的原因不胜枚举,同理,在发起行动的路上,也有五花八门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