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送到执行大脑的情绪
尽管我们已经讨论过大脑前额叶皮质控制着我们的执行力思维,情绪调节能力更主要地还是杏仁核——皮质下方的大脑边缘系统的一部分的功能。关于杏仁核在情绪、记忆、社交行为中扮演的角色,已经有了很多激动人心的研究成果,科学研究也已经逐渐揭开了杏仁核在处理和过滤传送到执行大脑的情绪信息方面的神秘面纱。简单来说,可以做个这样的类比:当一个警力调度员(杏仁核)接到一条紧急呼叫时,她必须首先弄清楚呼叫的内容,判断事件的紧迫性。再把呼叫转接给恰当的行动组(前额叶皮质)。问题在于:对于信息分配过程我们能做的很少,我们的重点应该放在儿童如何对信息做出反应上。随着孩子进入青春期和成年期,情绪调节能力变得更加重要。青春期的过渡并不容易,看看在青年期显著增长的伤亡事故数据就知道了。父母渴望青少年在这个充满冲动、欲望、恐惧和冒险的时期能够有自我控制能力。然而不幸的是,孩子的身体和体能的发育通常会超过判断力、洞察力和自我控制的发展。而如果这些方面得到了发展,也就预示着我们的执行大脑已经日趋成熟了。
丹尼尔·戈尔曼(Daniel Goleman)在他的著作《情商》里提到,情绪调节对成人而言也同样重要。戈尔曼认为:情商在处理复杂关系和情绪问题时,至少和智商是同样重要的。我由衷地赞成这句话:“当我们致力于发展大脑执行力时,我们是在帮助孩子做好迎接未来社会的准备。”
有足够多的证据表明,自我控制对于不同年龄、不同环境中的儿童来讲都是一个挑战。回想一下我们前面讨论过的,与其他年龄段的学生相比,学前儿童是那么频繁地被学校开除。这一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对于秩序的要求(至少在像学校这样的场所)和一些儿童大脑执行力的发育水平之间并不匹配。并不是所有3岁的儿童都能在与同伴发生“关于谁可以和艾蒙玩”的冲突之后再平静地回到班级的集体活动中。对一些孩子来说,消极情绪带来的负面影响不仅会让自己不安,也会波及其他人。(其实不只儿童会如此,我也见过成人在高尔夫球场推杆失误后愤怒地摔了球场的吉祥物,这真的让周围的人很尴尬!)
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急剧变化并且常常一片混乱的世界,我们对那些不会控制自己极端情绪的儿童很少有足够的耐心,尤其是在公共场合。万幸的是,我们还能容忍婴儿在商场或者展会现场的情绪失控。对无休止的哭闹我们可能会心烦(这很正常),但我们不会认为这个婴儿在发展方面有些问题。
然而,如果是一个5岁的儿童,情况就会大不同。如果这个儿童不能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每天都要做出让人崩溃的事情,我们会很不耐烦。因为我们期望一个5岁的孩子不需要过多的安抚、妥协和转移注意等策略就可以管理自己的情绪。难道这真的合理吗?
大多数老师和父母能够看到在儿童发展过程中,自控能力是不能提升的。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个体差异的存在,而不是要求全部儿童都达到平均水平。就像一些儿童需要花更多时间才能学会骑自行车一样,有些儿童也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来学习如何管理情绪。有时候情绪调节困难的儿童与其他儿童相比并不是缺少技能,他们只是需要更多的时间和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