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理论

心理理论

在儿童人际意识发展的过程中,有一项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它被心理学家和学者称为“心理理论”。这项重要的思考和推理能力需要儿童对其他人的思维或感觉有所觉察,理解他人和自己的不同。

年幼的儿童还未发展出成熟的心理理论,所以他们常常认为别人和自己的想法是一致的。经典的心理理论实验是这样进行的:实验者给3岁的幼儿一个盒子,盒子上贴着糖果的图片。实验者问幼儿:“盒子里有什么?”大多数3岁的幼儿都会说:“有糖果。”然后发现打开盒子之后里面只有黄色的铅笔。下一步,关上盒子后研究者继续问:“你的朋友要看到这个盒子,会觉得里面有什么呢?”3岁的幼儿会很有自信地回答:“铅笔。”为什么3岁的幼儿会觉得其他人认为里面是铅笔呢?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所经历到的和自己所想的,别人也经历到并且和自己的想法相同,就像大家共享了一个思维一样。如果儿童有这样的表现,标志着他的自我—他人意识发展还不够成熟。与之不同的是,如果4岁的幼儿得到了相同的任务,他们会意识到盒子表面的图片并不显示里面的东西是什么。当他们被问到其他人会认为盒子里是什么的时候,他们会说是“糖果”。因为他们意识到,其他孩子可能会被盒子上的图片误导,而给出错误的回答。

这个实验表明儿童很小的时候就可以了解每个人都是通过自己的经验来看世界的。这对儿童共情能力的发展影响巨大。只有当儿童理解其他人有自己的独特经验和思维方式的时候,他们才能理解其他人和自己不一样的想法。伟大的思维总是各异的。儿童逐渐开始猜测别人的感觉和思维,考虑别人的处境,并表现在体谅他人的行为上,发展出较高的共情能力。

大多数4岁儿童都可以预测同龄人的想法,除了孤独症群的儿童。他们总是会花更长的时间来发展这项能力。实际上,心理理论能力的缺乏(无法完成心理理论任务)被认为是孤独症群儿童社交能力障碍的最重要的诊断标准。然而这种障碍也不是完全没有治疗的可能的。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者最近发明了一种“情绪社会智力辅助系统”。它其实是一种可穿戴的计算机,可以通过分析他人的身体移动和面部表情来解读其思维和情绪。在分析之后,计算机会通过声音和触觉将信息传达给穿戴者,由此协助有情绪社会障碍的人。这是不是会终结社交尴尬的情况呢?不幸的是,可能单凭电脑是无法准确完成人类能完成的任务的。你能想象在社交场合中佩戴电脑辅助机完成社会交往的情景吗?多半是会更尴尬吧。回到现实,我们还是来说一下构建和促进自我觉察的一些基本策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