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怎么看我?

4.别人怎么看我?

随着对自己的认识的逐渐深入,我们也更能体会别人的看法,包括别人对我们的看法。这项能力的提高会带来很多实际的好处。当我们能觉察别人对我们的看法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做出的行为。更进一步,如果我们希望别人对我们有不同的态度和行为,我们就需要首先理解他们的看法,对自己的行为做出调整,以改变他们的看法。

来看看11岁的埃斯塔,她非常苦恼为什么奶奶愿意和她的弟弟聊天,而很少和她聊天。妈妈注意到埃斯塔总是很爱生气,就跟她谈了一下。她承认自己脾气很差,妈妈帮助她理解了为什么奶奶会这么做。“你知道吗,埃斯塔,在你很小的时候你就不喜欢奶奶的手工和花园,这可能伤害了她的感情。我知道她其实是很爱你的,但她不知道你也爱她。我们想想应该怎么把你对她的爱表现出来吧,然后再看看你们两个人的关系会不会有所改变。”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儿童自己的执行大脑,创造洞察和判断的机会,带来强烈的自我控制和自信。毕竟自我控制并不仅仅是表现出社会允许的行为,也包括能带来自己希望的结果的控制感。

儿童逐渐通过别人更客观地理解自己,执行力在这个过程中帮助解读信息,帮助信息进入工作记忆,运气好的话,这些信息就会进入长时记忆。这个过程积累了和自我相关的知识。在这个日渐复杂和社会化的世界里,这些知识是必不可少的。

理解他人的感知

978-7-111-56056-2-Chapter08-5.jpg

(续)

978-7-111-56056-2-Chapter08-6.jpg

体谅别人,难道只是一种礼貌吗?当然不是,虽然礼貌也是一项宜人的人格特质。当儿童或青少年有优秀的社会觉察能力的时候,其他人也会对他/她的洞察、觉知以及共情给予积极回应的。最终,能够从他人角度、从多个角度考虑事件或情境,给自己带来更为广阔和平衡的认识。比如,一个青少年得到了英语老师的负面评价——“她觉得我老开玩笑,比较浅薄”,但因为他可以从不同角度考虑,他也很容易找到与之相平衡的事实——“但是其他老师喜欢我的这种幽默。”

一些儿童尤其容易受他人意见的影响,容易因为这些评价变得焦虑不安,产生负面的自我意识。比较成熟的做法是把其他人的看法放在一个合适的框架中,由此不会把某一个极端的评价或看法视为事实,而是将之视为很多看法中的一种。这也是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主观性。有趣的是,这种主观性是建立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上的。学校在儿童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培养他们对专业论题形成批判性思维,有的甚至在小学阶段就开始培养了。我的建议是,这种批判性思维的教育可以延伸到人际交往情境,在很多情况下,它都可以提升自尊,促进情绪智力,比简单的“我能行”教育要有效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