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自己的思维
人脑是一个超凡的器官,能同时处理多项不同层次的任务。人脑最不可思议的能力是意识到自身的存在,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反思自己的思维。这种惊人的能力能给予我们许多优势。科学界已知的拥有这种心理能力的物种只有人类,而且这种认知能力让我们具有极强的洞察力和自我认识能力。这种对思维过程的反思叫作元认知,而这只是大脑无数微能力中的一小部分。元认知对于思维活动的发动十分重要,因为单纯有好的动机并不够,我们还需要了解我们的大脑是如何权衡利弊的。这种“内部对话”在时刻上演着(包括在孩童时期),但做事主动的人更容易自我把控行动决策,因为他们更能意识到这种内在的对话。
这种元认知让我们能更有效地调节行为塑造的过程,尽管我们几乎察觉不到这个过程的发生。比如,想想你上次约见医生的经历。你的第一个念头可能是:“都七月了,要去做今年的体检了。”下一个千分之一秒你的大脑会觉得预约花不了多少时间,但再下个千分之一秒你就会想到去看医生的种种不便。和大多数忙人一样,你的大脑的计划清单里有很多其他事情。这段内部对话开始仅几秒之后,你的大脑就会开始开小差——“车子该去检修了,手头的项目越催越紧,玛吉的生日快要到了。”眼看着你的思维要完全跑题的时候,你突然意识到你的脑袋都在干什么(也许你还会意识到这种开小差也是常态)。那一刻你意识到了自己的潜意识是如何引导你逃避问题并导致时间白白流逝的,于是你内心决定,一定要着手解决这个问题——和医生预约体检。
当你在拨通医生电话号码的时候,你不会想到你拿起电话是刚才那一连串心理活动的作用结果,但你真该感谢你的元认知能力。要是没有这位内部医生把你的思维随时拉回正轨,你也许最后就会不断地去想工作以及所有与之有关的压力。心理压力会给发起行动的意愿和能力带来极大的障碍。压力如果过大,孩子就可能觉得这个任务是不可能完成的,从而打退堂鼓。
思维跳跃的孩子们也同样脆弱。一个思维不断跳跃的人有时候是无意识的,尽管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他可能并没有完成多少东西。所以你能想象这对一个孩子来说,尤其是那些被误认为“懒惰”的孩子而言,是一件多么沮丧的事情吗?
元认知让我们时刻意识到我们的想法。它像一个“内部指导者”或内心的声音,在我们的思维偏离轨道之时及时加以提醒。元认知也会不知不觉地帮助孩子们发起行动并保持注意力集中。当我们看到孩子还没完成一个活动就跳到下一个活动之时,我们可以推测他们还没有进入“我在等什么?还是先把这件事完成吧。”或者“啊,我要分心了,专心点儿。”这样的元认知过程。
习得元认知能力对孩子来说尤为困难,因为他们对思维支配行动这一关系的理解无法达到成年人的程度。儿童在这一方面的心理特点往往被遗忘,但它可以解释为什么当我们让孩子说说他们的想法或行为背后的原因时(让他们联系“如何”和“为何”),得到的往往是一个白眼或耸肩。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一个明确的提示能让他们洞悉自己行为和思维的原因。“你是真忘了还是忙着打游戏了?”“每天盯着滑板杂志看几个小时真的会妨碍你去学习一些新的技巧吗?”这样的提示强调了思想和行为之间或有或无的因果关系,是我们推进主动性的最佳办法。最后,当我们帮助孩子习得元认知能力时,我们实际上是在帮助他们摆脱自我中心主义,即认为世界是绕着他们转的。这一点我们在上一章讨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