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HI测定的应用方向
(一)乳脂率、乳蛋白率的应用
1.乳脂率、乳蛋白率
乳脂肪率(F%,以下简称乳脂率)和乳蛋白率(P%)可以衡量营养状况和体况评分。乳脂率(F%)下降可能是瘤胃功能不佳,代谢紊乱,饲料组成(主要是粗饲料搭配比例不当,或饲料加工即饲料加工的大小、长短等存在问题)等的指示性指标。如果在泌乳早期(主要指产后100d)乳蛋白率(P%)很低(3%),可能的原因为干奶期日粮差,配方不合理造成产犊时膘情差;泌乳早期碳水化合物缺乏,NSC<35%(NSC: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包括可溶性糖、淀粉),饲料蛋白含量低;日粮中可溶性蛋白或非蛋白氮含量高;可消化蛋白和不可消化蛋白比例不平衡;油脂作为能量来源过多,配方中包含了高水平的瘤胃活性脂肪(多加大于0.5~0.75kg的脂肪),导致乳蛋白下降,蛋白质缺乏,氨基酸不平衡。产后120d以内,牛群平均脂肪蛋白比如果太高,可能是日粮蛋白中过瘤胃蛋白不足;如脂肪蛋白比太低,可能是日粮组成中精料太多,缺乏粗纤维;还包括热应激,通风不良;注射疫苗的后遗症;泌乳量上升过高,乳蛋白率下降等因素。
2.脂肪蛋白比
1)正常情况下的脂肪蛋白比应为1.12~1.13。脂肪蛋白比<1时,即为典型性的瘤胃酸中毒,若这种牛占全群的8%~10%,说明该牛群有瘤胃酸中毒现象,应检查精粗料比例是否合理,一般来说精料不能超过70%。饲喂不同组别和用于泌乳的不同阶段的牛,高产牛比值偏小,如3%乳脂和2.9%的蛋白,特别是处于泌乳30~120d。整个牛群总乳蛋白质率与乳脂率一样高或甚至还高时(例如乳脂率3.2%,乳蛋白率3.3%),可确定有相当多的乳牛有瘤胃过酸症。泌乳牛产后因不当的饲料转换,容易发生产后食欲降低、代谢障碍及严重失重。脂肪蛋白比比值太大,大于1.4,如高脂低蛋白可能是日粮中添加了脂肪,或日粮中蛋白不足,或不可降解蛋白不足。泌乳早期过高的脂肪意味着泌乳牛在高速动用体脂肪——应尽快检验酮病。而低比值则相反,蛋白质大于脂肪,可能是由于日粮中谷物精料太少,或者是日粮中纤维素缺乏。乳脂率低于蛋白率0.4个百分点,预示瘤胃酸中毒。
2)假如泌乳牛群乳脂率和乳蛋白率一样高,或高过乳脂率超过15%~20%,饲粮中可能含过量非纤维性碳水化合物或者长纤维草料不够,或以上2种情况都发生,即草料纤维(量及长度)及非纤维性碳水化合物(过量)都不适当。乳脂率下降的速度快于蛋白下降幅度,瘤胃发酵(粗料)减少,前胃迟缓。低蛋白,而乳脂正常,意味着泌乳牛能量不足。低蛋白而高乳脂率,DMI(饲料干物质的进食量)少和MCP(瘤胃微生物蛋白)合成量预示代谢有问题。
3)低乳脂率可分2类。
(1)乳脂率低。即以前高,现在低(动态)。
A.特征:牛只体重增加;过量的精料采食量(高于体重的2.5%);乳脂率测定<2.8%,乳蛋白率高于乳脂率;许多牛在群中受影响;瘤胃酸中毒。
B.主要原因:瘤胃功能不正常。
C.提高乳脂率的措施:降低精料采食量,精料不要磨得太细;饲喂精料前先喂1~2h、长度适中的干草;提高优质粗料采食量;避免在泌乳早期过早给太多的精料;提高粗纤维水平或物理形式;添加缓冲剂NaHCO3、MgO;补充优质蛋白质饲料;补充必需氨基酸;避免发酵不正常的青贮;降低体细胞数;饲料中NDF(中性洗涤纤维)>28%,ADF(酸性洗涤纤维)≥18%;精粗的比例≤40∶60。
(2)低脂测定。
A.特征:牛瘦、干物质采食量低、脂肪测定2.5%~3.2%、泌乳天数>120d。
B.引起低脂测定经常性的原因:能量不足、饲料配方不平衡。
C.低脂测定的校正方法:平衡日粮,提供高质量的饲料;增加干物质的采食量,高能量饲料。
4)低乳蛋白可采取的措施:日粮中可发酵的碳水化合物比例较低,影响瘤胃微生物蛋白质的合成,可添加脂肪或油类作为能量来源;增加蛋白质供给或保证氨基酸摄入平衡;减少热应激,增加通风量;增加干物质摄入量。
(二)牛奶中尿素氮含量(MUN)的应用
通过牛奶尿素氮的测试直接反映出血液中尿素的含量(牛奶尿素氮含量是血液尿素氮的83%~98%),而血液中尿素的含量可以反映出牛只瘤胃中蛋白代谢的效率。
1.牛奶尿素氮的正常范围
大量的研究报告建议,牛群的平均值大约在13~14mg/dL,典型的大多分布在±(3~4),也即大多在10~18mg/dL范围内。
2.牛奶尿素氮的测试意义
在20多年前,20世纪90年代国外的DHI系统就将牛奶尿素氮列入其中,因为饲料占了养牛成本的60%,而蛋白料是饲料中最贵的一种,因此测试牛奶瘤胃中蛋白代谢的有效性。测试牛奶尿素氮有以下4点优势:①平衡日粮,最大效率地利用蛋白质而降低成本。②过高的牛奶尿素氮会降低泌乳牛的繁殖率。③保持能、氮平衡,发挥泌乳牛潜能。④利用牛奶尿素氮的测定值,选择价廉物美的蛋白饲料。
一般而言,牛奶尿素氮数值过高直接反映出饲料中能、氮不平衡,造成蛋白没有有效利用,引发泌乳牛的繁殖、饲料成本、有效生产性能的发挥和环境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许多研究表明牛奶尿素氮过高与繁殖率低下有很大的关系。夏天牛只在产后第1次配种前30d的MUN>16mg/dL时,那么它的不受孕率是MUN值低并在冬天配种牛的18倍。蛋白饲料是日粮组成中最贵的,而MUN能反映泌乳牛对蛋白的利用率,掌握这一信息可以从通过平衡日粮来降低饲料成本。瘤胃中过高的降解蛋白(相对可发酵碳水化合物而言)产生大量的NH3,而NH3在肝脏中转化成尿素时需要能量,因此就减少了用于产奶的能量,故最佳生产性能的发挥也受到限制。通过尿液排放在环境中的NH3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特别是在重视环境保护的今天。
(三)体细胞数的应用
1.体细胞数的作用
(1)牛群体细胞数是保健管理水平高低的标志,反映了牛奶质量及泌乳牛的健康状况,体细胞评分反映了该牛群奶量损失。牛只体细胞分越高,乳质越差。1~3分为好,4分以上说明乳房保健存在问题。在正常情况下,牛奶中体细胞数一般在20万~30万个/mL。当奶牛乳房受到病菌侵袭或乳房受损伤时,乳腺分泌大量白细胞进入其中,把病菌包围起来并吞噬掉。随着炎症的加剧,体细胞数会急剧增加,当炎症消失后,体细胞数会逐渐减少。因此体细胞数是反映乳房健康程度的指示性指标,乳房的健康与奶牛的产奶能力有关。还有,身体其他部位的炎症也会造成体细胞数一定程度的增加。此外,体细胞数高也会使牛奶质量下降,表现为乳脂率降低,钙离子含量下降,钠离子及氯离子含量上升,影响牛奶的营养价值及奶制品风味。因此许多国家的乳品加工厂都设立了体细胞计数高低的奖励措施。上海乳业在2004年9月将体细胞数纳入计价体系。在国外,提供30万体细胞原料奶者会被处罚,50万体细胞数以上则会被拒收。牛奶质量的好坏也反映一个奶牛场的总体管理水平。因此,测量牛奶中体细胞的变化有助于及早发现乳房损伤或感染、预防治疗乳房炎,同时还可降低治疗费用,减少牛只的淘汰,增加泌乳能力。
(2)体细胞数的高低只反映乳房受感染的程度,而并非超过某一特定值就表示该牛一定患了乳房炎而需治疗。对于体细胞数较高的牛群,应检查挤奶设备的消毒效果;挤奶设备的真空度及真空稳定性(真空泵节拍以每分钟450~550次为宜,且节拍要均匀,不均匀易发隐性乳房炎);乳衬性能及使用时间(乳衬破了要更换,否则易伤乳头);牛床、运动场等环境卫生及牛体卫生、挤奶操作卫生(挤奶前建议用碘液浴洗乳头30s~1 min,也可对着乳头喷洒碘液。浴洗或喷洒以后,用热毛巾或一次性纸巾擦干净。若用毛巾,应1头牛1块毛巾。挤奶后乳头再用碘液封闭,即浴洗一下,但不必擦净)。
(3)通过阅读DHI报告,总结月、季、年度的体细胞数,分析其变化趋势,分析和评估奶牛场管理措施和乳房炎预防计划,达到降低体细胞数的目的。各胎次体细胞数都在下降则措施正确。若两次体细胞数持续很高,可能是传染性乳房炎,如葡萄球菌或链球菌等病原菌,因挤奶感染而发生传染,治愈时间一般较长。若体细胞数高低波动不定,初步判定为环境性乳房炎,一般与牛舍、牛身及挤奶员卫生问题有关,如乳头浸泡效果不好,此种情况治愈时间较短,且易于治愈。
(4)在DHI报告中提供了因牛群体细胞太高而造成的奶牛泌乳量损失,应用该数据可以计算出奶牛场全年泌乳量损失及直接经济损失。
2.奶牛理想的体细胞数
第1胎≤15万个/mL,第2胎≤20万个/mL,第3胎≤30万个/mL。
3.影响体细胞数变化的因素
乳腺组织感染病原微生物、应激、环境、气候、遗传、胎次等,都会影响体细胞数变化,其中以致病菌影响最大。
4.体细胞数对奶牛乳房健康及牛奶品质的影响
测定牛奶中的体细胞数是判断乳房患病程度的有力手段之一,特别是能预示隐性乳房炎。奶牛一旦患有乳房炎,产奶量、奶的质量都会有相应的变化。患乳房炎的奶牛其乳腺组织的泌乳能力下降,达不到遗传潜力的产奶峰值。如果能有效地避免乳房炎,就可达到高的产奶峰值,获得巨大的经济回报。
患乳房炎的奶牛所分泌的牛奶与正常牛奶的主要区别,是干物质含量减少及各种乳成分的含量比例发生变化。如乳房炎达到很重的程度,牛奶将接近血液成分。所以,牛奶体细胞数与产奶量是成反比关系,高体细胞数牛奶中脂肪、蛋白、乳糖等成分都将发生变化。
(1)乳区乳与个体乳。在诊断乳房炎时,一般是以乳区为单位,以50万个/mL的细胞数为标准。如果检查的对象不是乳区而是个体牛乳房,体细胞数多的乳区经常被体细胞数少的乳区稀释,为此,健康牛与异常牛的区分界定为20万个/mL比较合适。当然个体牛的体细胞数会随着感染区细胞数的增加而增加。
(2)个体乳与冷罐乳。临床型乳房炎的奶中含有大量的体细胞,一般1mL中超过100万个,在检查奶冷却罐时,如果体细胞数的数量很高,说明牛群中患有乳房炎的牛多。即使冷却罐中体细胞数含量低,但也应该注意到牛群中仍有可能存在患乳房炎的牛。应把这些牛视为污染源,加以控制防止大范围的感染。在牛群中,如果25万个/mL以下的个体牛所占的比例大,冷却罐中体细胞的含量就会很少。
5.体细胞数与泌乳期的关系
正常情况下,体细胞数在泌乳早期较低,而后逐渐上升。若泌乳早期体细胞数偏高,预示干乳牛治疗、挤奶程序或产后环境等存在问题,改善后则体细胞数就会相应下降。泌乳中期体细胞数高,可能是乳头药浴无效、挤奶设备不配套、环境肮脏、饲喂时间不当等原因所致,应进行隐性乳房炎检测(CMT),以便及早治疗和预防。泌乳后期体细胞数高,则应及早干奶和用干奶药物进行治疗。
6.如何有效地应用体细胞数
体细胞数能反映乳房的健康状况,通过阅读测定报告,总结月、季、年度的体细胞数,分析变化趋势和牛场管理措施,制定乳房炎防治计划,降低体细胞数,最终达到提高产奶量的目的。采取措施后各胎次牛只的体细胞数如果都在下降,则说明治疗是正确的。如连续2次体细胞数都持续很高,说明奶牛有可能是感染隐性乳房炎(如葡萄球菌或链球菌等)。若因挤奶方法不当会导致隐性乳房炎相互传染,一般治愈时间较长。体细胞数忽高忽低,则多为环境性乳房炎,一般与牛舍、牛只体躯及挤奶员卫生问题有关。这种情况治愈时间较短,且容易治愈。
7.降低奶牛体细胞数的措施
落实各部门在防治乳房炎过程中的责任;保持环境的清洁、干燥;正确使用和维护挤奶设备;治疗干奶牛的全部乳区;合理治疗泌乳期的临床乳房炎;淘汰慢性感染牛;保存好体细胞数原始记录和治疗记录,定期检查;定期监测乳房健康,检测隐性乳房炎(CMT);补充微量元素和矿物质,如硒、维生素E等;严防蚊子、苍蝇等寄生性昆虫滋生。
定期总结乳房炎的防治计划,制定措施维护乳房健康的计划,定期结合实际情况,及时修改计划,是十分重要的。
(四)奶产量的应用
1.前次产奶量的应用
通过比较本月和上月奶量的变化情况,可以反馈出应用配方和牛场管理是否合理,需要积极改进。若明显下降可能预示该奶牛受到应激,如生病、肢蹄病、争吃草料等。若2次的奶量测定波动较大,可从以下查找原因:
(1)饲料配方过渡时,是否给予牛只足够的适应时间(应为1~2周),这可能会发生在干奶配方到产奶配方过渡或变更牛群的过程中。
(2)母牛产犊时膘情是否过肥,如果牛只过肥产后食欲时好时坏,会造成产奶量剧烈波动,也可能会发生代谢病。
(3)是否长期饲喂高精料日粮,若长期饲喂会造成酸中毒及蹄病,产奶量会受到影响。
(4)是否有充足的槽位,如果槽位不充足,牛只之间相互争抢槽位,也会影响产奶量。
2.测定日产奶量的应用
测定日产奶量,是精确衡量每头牛产奶能力的指标,可反映该牛当月产量高低,可评价上月产量管理水平。按产奶水平高低合理分群管理,是提供使用配合经济日粮的依据,即按照产奶量的高低给予不同的营养需要,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因饲养水平高于产奶需要而造成的浪费和可能导致的疾病,也可避免因饲养水平低于产奶需要而造成的低产。测试日平均泌乳量及产奶头数可用于衡量牛场盈利水平。将305d预计乳量和实际产量结合分析,可以用于牛场本月及长期的预算。
3.305d预计产奶量的应用
305d预计产奶量是衡量一个奶牛场生产经营状况的指标,也是进行牛只淘汰的重要依据,有助于管理者及早淘汰那些亏本饲养的泌乳牛,以保证牛群的整体水平与经济效益。通过查看DHI测定报告的本条项,可以了解牛场不同牛只的生产水平以及牛群的整体生产水平,作为泌乳牛淘汰的依据。仔细研究前后几个月的305d的预计产奶量,就会发现同一头泌乳牛,不同月份305d的预计奶量有所差异。如果这个预测泌乳量增加,说明饲养管理有所改进;若泌乳量降低,表明奶牛的遗传潜力因为饲养管理等诸方面因素的影响未能得以充分的发挥;连续测奶3次即可得到305d的预测产奶量。
4.泌乳天数的应用
泌乳天数反映了泌乳牛所处的泌乳阶段,有助于牛群结构的调整,是计算305d预计产奶量的必备条件,特别应关注那些泌乳天数较长的奶牛,查看其繁殖状况及泌乳量。长期不孕牛应考虑其存留与否。如果牛群为全年均衡产犊,那么牛群平均的泌乳天数应该处于150~170d,这一指标可显示牛群繁殖性能及产犊间隔。如果测定报告获得的数据高于正常的平均泌乳天数,就表明牛群的繁殖状况存在问题,可能是配种问题,也可能是饲养方面的间接影响,导致产犊间隔延长,并影响下一胎次的正常泌乳。长的平均泌乳天数意味着泌乳牛较长的产犊间隔。用此数据来监测牛群繁殖状态,然后再检查影响繁殖的因素,使其得到改善。
依据测定报告分析泌乳天数、日产奶量、校正奶量及繁殖状况,有利于制订繁殖配种计划。若近期内分娩的牛数比正常多,泌乳天数应该下降,牛群整体日产奶量水平应是上升,月产奶量水平也是上升;反之,日产奶量、月产奶量水平将会下降。
5.泌乳持续力的应用
(1)根据个体牛只测定日奶量与前次测定日奶量,可计算个体牛只的泌乳持续力(注:泌乳持续力=×100%),用于比较个体牛只的生产持续能力。泌乳持续力随着胎次和泌乳阶段而变化,一般头胎牛产奶量下降的幅度比2胎以上的要小。泌乳的持续力基于每月牛奶的平均数,在精心饲养管理水平条件下,每月的持续力为80%~95%。持续力反映泌乳高峰过后,产奶持续力的指标。
(2)影响泌乳持续力的两大因素是遗传和营养。
(3)正常的泌乳持续力指标见表3-3。
表3-3 泌乳天数和泌乳持续力
资料来源:陈伟生、魏可佳,《奶牛生产性能测定科普读物》,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年。
(4)若泌乳持续力高,可能预示着前期的生产性能表现不充分,应补足前期的营养不良。若泌乳持续力低,表明目前饲养配方可能没有满足奶牛产奶需要,或者乳房受感染、挤奶程序、挤奶设备等其他方面存在问题。
6.高峰奶量、高峰日的应用
1)高峰日到来的时间和高峰奶量的高低直接影响胎次泌乳量。据统计,高峰奶量每提高1kg,相对于头胎奶牛产量提高400kg,2胎奶牛胎产量提高270kg,3胎奶牛胎产量提高256kg。在奶牛饲养中,及时到达泌乳高峰,并保持高峰奶量是奶牛饲养管理所追求的目标。理想的产奶高峰日应为产后的45~70d,通常情况下泌乳高峰到达的时间为产后的50d,而奶牛采食量高峰到达的时间较晚,约为产后90d。如果高峰提前到达,泌乳量很快下降,应从补充微量元素、加强疾病防治方面入手。如果产后正常达到产奶高峰,但持续力较差,达到高峰后很快下降,说明产后日粮配合有问题。如果达到产奶高峰很晚,说明奶牛饲养管理不当或分娩时体况太差(见表3-4)。
表3-4 峰值奶量与胎次奶量的关系
资料来源:《Q/NC LH J 05 03-2003:奶牛饲养管理技术标准第3部分:奶牛改良》,北京三元绿荷奶牛养殖中心。
1胎牛与其他胎次的峰值比,所有不同产奶水平的牛群,其峰值变化范围窄,即0.76~0.79,正常比值范围很小。管理者以此作为一个诊断工具,弄清自己牛群的比值,如果比值不在正常的范围内,应该及时找出原因。
2)为使奶牛产奶高峰及时到达,并保持较高的产奶持续力,必须做好以下工作。经产牛在胎次泌乳末期适当增加膘情,注意干奶牛的饲养,进行必要的干奶期治疗。头胎牛做好犊牛期及育成期的培育,注意体尺体重,掌握好适时配种月龄。做好围产期的管理,保持环境干净、卫生,防止乳房炎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加强泌乳早期的营养,适时调整日粮配方,保持饲料的全价性及较高的营养水平。
3)泌乳40~60d到达产奶高峰。高峰产奶越高,泌乳期产奶也高。高峰期后,每月泌乳量应为上月的90%~95%。头胎牛高峰泌乳量为成年牛高峰日泌乳量的75%,若比例小于75%,说明没有达到应有的泌乳高峰;反之,则表明头胎牛的泌乳潜力得到充分发挥,或母牛的泌乳潜力没有充分发挥。采食高峰通常在产后70~90d,泌乳早期要动用体内脂肪储备,体重降低。
4)高产奶牛与低产奶牛的区别。
(1)相同点:A.所有母牛的正常峰值出现在第2个测奶日(产后60d),高产期补充料能充分挖掘奶牛产乳性能。B.所有的牛峰值过后产量逐日下降。C.在相同的胎次牛组,所有不同的产奶水平的曲线下降斜率是相似的,这一下降率正常情况下为每日0.07kg。
(2)不同点:A.高产母牛的产奶峰值也高。B.1胎牛的产奶持续性比其他胎次的牛要强。C.初产奶牛不能在泌乳早期达到DMI高峰,但它们一旦达到高峰,通常比经产奶牛更能维持DMI的持久性。
(3)平均泌乳曲线的特点:高产奶牛的产奶峰值也高;一般奶牛的高峰出现在第2次采样时;产奶高峰过后,所有牛的泌乳量逐渐下降,高产奶牛泌乳量平均每月下降3%~5%,低产奶牛泌乳量平均每月下降9%;头胎牛的持续性要好于经产牛,持续力=×100%。
5)峰值日和持续性——高峰提前。使用前次的泌乳量和本次乳量比较计算产奶持续性及峰值日可以说明营养问题:
如果一头奶牛早早到达峰值,但显示较差的持续性,这是泌乳期营养差的指示。因为事实是该牛有足够的体况膘情使之达到泌乳高峰,但由于营养不足无法支持可以达到的泌乳水平,这可以作为营养管理的调节指标。
6)峰值日和持续性——高峰推迟。峰值日和计算持续性或本次测奶与上次测奶的比较,可能显示峰值日推迟但持续性好,是因为牛在分娩时膘情不足,因而不能按时达到峰值。一旦采食上升到足以维持产奶时,高峰延迟了,应该注意3个问题:一是干奶牛膘情,二是围产期管理,三是泌乳早期营养。
7)峰值日与泌乳持续力之间的关系。
表3-5 峰值日与泌乳持续力之间关系
资料来源:童建军,《奶牛》,三秦出版社,2013年。
注:由于DHI采样为每月1次,故DHI报告中峰值日70d内。
8)影响高峰产奶量的因素。
(1)体况:理想的体况是获得高峰产奶量的前提,膘情从前一胎产奶后期开始恢复,在分娩时理想体况评分应为3.5分。育成牛饲养:育成牛发育良好,头胎分娩时体重应达到550~550kg。围产期护理:围产期奶牛护理不当将影响其高峰产奶量的发挥,应保持产犊环境干净,避免子宫及乳房感染,注意产后护理、测量体温及饲料变化过程。
(2)泌乳早期营养:泌乳早期营养直接影响能否达到高峰产奶量。日粮改变需循序渐进,牛只产后视食欲情况先粗后精,快速加料。遗传:遗传水平可直接关系到奶牛高峰产奶量的高低。乳房炎:避免在产奶高峰时发生乳房炎,注意干奶后2周及产前2周的乳头药浴和干奶牛乳房炎检查。
(3)产后疾病与并发症:若母牛产后受到应激或细菌感染,将不能达到理想的峰值水平。产后并发症的起因:由于奶牛营养饲喂不当、产犊环境不清洁及助产太多等导致并发症可影响高峰产奶量。
(4)不完全挤奶:使用劣质挤奶设备、挤奶设备维护不当或不正确的挤奶程序等,均能降低高峰产奶量。干奶牛管理:这是校正牛只膘情的最后环节,这一时期瘤胃修复因泌乳期高精料日粮引起的损伤,乳房也对上次泌乳所引起的损伤进行自我修复。
9)泌乳曲线的应用。平均泌乳曲线的特点:①高产奶牛的产奶峰值也高;②一般奶牛的高峰出现在第2次采样时;③产奶高峰过后,所有牛只的产奶量逐渐下降;④产奶量平均0.07kg/d,每月下降6%~8%;⑤头胎牛的持久力要好于经产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