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奶牛场信息化的发展

一、互联网时代奶牛场信息化的发展

随着数字信息化时代的迅猛发展,信息量也呈爆炸性增长态势。在人类充分享受信息化带来的资讯、方便和快捷时,也使得全球的数字信息资源正进入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长期。据IDC统计,2011年全球数据量已达到1.8ZB,相当于全世界人均产生200GB以上的数据,并且还将以每年50%的速度继续增长。在这汹涌来袭的数据浪潮下,社会各个领域也将开始其数据化进程。无论学术界、商界还是政府,都将不可避免地进入“大数据时代”。2014年和2015年我国政府工作报告中,两次将大数据列为推动我国经济稳定增长和结构优化的几大战略性创新产业之一。

与此同时,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大力推动“互联网+”行动计划,其核心目标就是利用互联网和相关的信息技术,推动各个传统行业的信息化,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推动传统行业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以此大力提升传统行业的生产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大数据在互联网和IT行业已经得到迅猛发展和普及应用。然而,大数据在畜牧行业的发展却相对滞缓,其中奶牛场信息化在整个畜牧行业中发展较早,水平较高,具有很大的参考作用。

世界奶牛信息技术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3个阶段:20世纪50~60年代,科学计算;20世纪70~80年代,数据处理和知识处理;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新发展时期,计算机、人工智能、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等。

我国奶牛场信息化水平整体上还比较滞后,主要表现在:一是从事产业管理的政府职能部门和从事生产的企业整体信息化水平较低,缺乏信息的相互沟通和交流;二是行业信息管理相关软件开发滞后,影响了行业信息化建设步伐;三是缺乏行业信息统一发布平台,相关信息(生产、补贴等)无法做到集中分析和发布,无法为政府相关部门提供准确的决策依据;四是缺乏网络支持,面对生产中出现的问题,无法及时提供在线技术咨询和服务。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和《2014年畜牧业工作要点》都对农业生产标准化管理、保障食品安全等涉及民生的关键问题提出具体要求,农业信息化技术、物联网技术和移动互联技术的应用需求日益迫切,政策导向愈加明显,这为奶牛场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