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症状及诊断

三、症状及诊断

(一)症状

病变部位有明显的急性蜂窝织炎,蹄间和蹄冠皮肤充血、红肿,有时可见坏死或表面性溃疡,且有恶臭微黄或灰白色的分泌物,有的蹄间有不良肉芽增生。蹄底角质部呈黑色,叩诊、触诊蹄部,牛有明显痛感,修蹄时有乌灰色或乌黑色的恶臭脓汁流出。病变若向上扩展可变为脓性屈趾腱鞘炎、化脓性关节炎,有时角质溶解,蹄真皮过度增生,肉芽突出蹄底,球节感染发炎、脓肿、疼痛。病情加重,个别卧病不起,并表现出全身症状,如发热、食欲不振、消瘦、产奶量下降,生产能力丧失,蹄壳脱落、腐烂变形等。局部检查见指(趾)间皮肤和蹄冠呈红色、暗紫色,肿胀,敏感。患肢负重不起或各肢交替负重,以一肢或多肢跛行、跪地及剧烈疼痛为特征。奶牛肢蹄病以跗关节磨损及炎症肿胀、白线裂、蹄叉炎、蹄叶炎、蹄底溃疡、腐蹄病为主。前肢肢蹄病主要集中在蹄叉炎及蹄底溃疡,后肢以跗关节磨损及炎性肿胀、蹄叉炎、蹄底溃疡居多,患病蹄部真皮和角质层发生化脓性病理变化,病牛蹄部真皮坏死与化脓、角质溶解,站立姿势不正,导致跛行等运动功能障碍。不同类型体病,表现不尽相同。

1.指(趾)间皮炎

没有扩延到深层组织的指(趾)间皮肤的炎症,称为指(趾)间皮炎。特征是皮肤呈湿疹性皮炎的症状,有腐败气味。

2.腐蹄病

腐蹄病是一种接触性传染病。健康动物在感染动物污染的地面上行走是本病的主要传播方式。

3.指(趾)间皮肤增殖

指(趾)间皮肤增殖是指(趾)间皮肤和(或)皮下组织的增殖性反应,增生物“舌”状。

4.蹄叶炎

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通常侵害几个指(趾)。最常发病的是前肢的内侧指和后肢的外侧趾。急性时,病牛运步困难,特别是在硬地上。站立时弓背,四肢收于一起,如仅前肢发病时,后肢向前伸,达于腹下,以减轻前肢的负重。有时可见前肢交叉,以减轻两内侧患趾的负重。慢性蹄叶炎常常没有全身症状。可看到患牛站立时以球部负重,蹄底负重不确实。时间较长后,患畜全身状态变坏,出现蹄变形,蹄延长。

5.局限性蹄皮炎

又名蹄底溃疡。是蹄底和蹄球结合部的一个局限性病变,是蹄底后1/3处的非化脓性坏死,通常靠近轴侧缘,真皮有局限性损伤和出血,角质后期有缺损。

6.蹄糜烂

蹄糜烂是蹄底和球负面糜烂,又名慢性坏死性蹄皮炎,是奶牛常发的蹄病。

7.白线病

非传染性病变。白线是蹄底和蹄壁交界处的一种软角质。蹄底、蹄壁角质非常坚硬,但和蹄壁交界的地方,非常薄弱,白线病就是软角质出现问题,有3种类型。①白线异物:草、泥沙、粪便都从白线处进去,把蹄壁和蹄底分开,甚至一直侵害到蹄真皮。②白线裂,健康的白线不分离。环境不良,引起蹄中后部和蹄踵的白线整个分开,白线不断扩大,造成蹄壁分离。③白线脓肿,比较常见。有2种情况:一种是纯白色的脓;一种是没有脓,里边是黑水,有臭鸡蛋味。白线疾病变为脓肿化脓、严重跛行、流出脓性分泌物,在皮肤及角质结合部形成瘘管。严重时白线病会渗透到蹄部深层结构,包括远端指(趾)间关节、伸屈筋腱、腱鞘、舟状骨和舟状骨滑膜囊,引起其发生炎症反应。蹄叶炎更易患白线病。

(二)诊断

急性病例表现为奶牛肢蹄局部红肿热痛,患肢不敢负重,强行运动步态强拘、弓背,叩诊或钳压敏感、疼痛,患牛常卧于地面,卧地后患病肢蹄外伸,常呈侧卧姿势,严重时则出现全身症状,体温升高,呼吸加快,采食减少,泌乳量下降。慢性病牛的全身症状轻微,病牛不愿站立和运动,常喜躺卧,运动时出现跛行症状。DHI报告,反映出奶牛长期SCC持续增高,由10万增长到1000万,甚至更高,持续达数月不降,而且随临床症状不同和采用治疗措施变化。检查方法:

1.站立检查

牛站立于平坦地面,注意观察前、后、左、右肢的负重姿势,牛吃料时观察有无频频提脚,前肢交叉,拱背,脚尖着地,蹄冠红肿等现象。可根据负重情况判断患肢,再依照患肢负重姿势判断患病部位,如患肢前伸则病变位于蹄前部或蹄尖部,患肢后踏则病变位于蹄的后部,患肢外展则可能蹄外侧壁发生炎症。

2.运动检查

患蹄病牛只步样跛行证明已进入病后期,因此平常巡视时就应留意牛只步样,以及早发现患牛。一侧前肢负重瞬间,牛低头说明该侧为健肢,若抬头则为患肢。一侧后肢负重瞬间,该侧臀部下沉说明为健肢,否则为患肢。另外,牛只运步缓慢、步履蹒跚、喜卧、口沫分泌增加等情况也应引起注意。

3.修蹄检查

已患肢蹄病的牛,应进行修蹄治疗。牛固定于修蹄架上后,先查蹄温,可用手背感触蹄前壁、蹄侧壁、蹄踵和蹄冠的温度,温度高证明局部有炎症。对蹄底采用痛觉检查法:先用检蹄钳对蹄壁各处施行短而断续的敲打,有痛觉的说明趾(指)有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