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蛋白率低
1.特征
指产后的前100d牛奶蛋白率低于3%。
2.原因
(1)产犊时膘情差。
(2)泌乳早期碳水化合物缺乏:碳水化合物包括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两大类,通常占饲粮比例的60%~70%。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存在于植物细胞的内部,主要包括淀粉、糖和果胶等容易消化的物质。在生产中,为了给高产奶牛或泌乳高峰期奶牛提供足够的能量,常常要减少日粮中粗纤维的比例,增加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比例。适量的碳水化合物可以减少奶牛分解体内蛋白质功能,同时为乳腺蛋白质的合成提供碳架,从而保证体内蛋白质的水平。而如果日粮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35%,就会造成乳蛋白率下降。
(3)日粮中蛋白质水平低:饲料中蛋白质是乳蛋白合成的主要原料,也是泌乳奶牛日粮的主要限制性营养成分之一,其在日粮中所占的比例多少与来源不同都可直接影响乳蛋白的浓度和产量。当泌乳奶牛日粮中蛋白质水平过低,无法满足奶牛的营养需求时,就会导致乳蛋白率的下降。
(4)日粮中降解蛋白与非降解蛋白比例失衡:当日粮中的蛋白质含量能够满足泌乳奶牛的营养需要时,它的提高就无法再增加奶蛋白率。但是,日粮蛋白包括降解蛋白和非降解蛋白,在奶牛采食的过程中,降解蛋白在瘤胃中被分解为氨,被瘤胃微生物利用,合成菌体蛋白,在小肠吸收;非降解蛋白则通过瘤胃到达小肠,为乳蛋白的合成提供主要原料。因此,当日粮中非降解蛋白含量过低,就无法为乳蛋白的合成提供足够的原料。另一方面,日粮中降解蛋白含量过低时又会引起瘤胃内微生物蛋白的合成减少,限制乳蛋白率的提高。
(5)日粮中能量饲料过多:对于高产奶牛来说,在泌乳初期能量代谢往往处于负平衡,因此通常在日粮中补充脂肪来使能量呈正平衡,使泌乳高峰提前出现,增加产奶量,减少代谢疾病。此外,在生产中往往通过饲喂大量的谷物饲料来满足高产奶牛的能量需要,但是当谷物饲料的含量超过日粮干物质的50%~60%时,瘤胃的发酵类型就会改变,抑制乙酸的生产,导致乳脂率下降,产生所谓的低乳脂综合征。而在奶牛日粮中补充适量的脂肪,则不再需要饲喂大量淀粉也可使奶牛食入所需的能量。
注意的是,日粮中添加脂肪存在的问题在于常常会导致乳蛋白率下降。大量添加脂肪试验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日粮脂肪添加量的增加,乳蛋白含量比对照日粮是逐渐下降的,添加的脂肪包括动植物混合油、保护性牛羊脂肪、全棉籽、全大豆、脂肪酸的钙盐、颗粒样状脂肪等等,日粮的脂肪含量则从3%提高到5%~17%。当日粮中脂肪的含量从2.5%提高到8.0%时,乳蛋白降低3.8%。
(6)日粮氨基酸不平衡:在满足奶牛乳腺所需总氮的前提下,我们尽量要提供奶牛合成乳蛋白所需的最佳的氨基酸模式,也就是“理想氨基酸”模式,尤其要注意限制性氨基酸的添加。奶牛在不同的泌乳阶段和日粮组分条件下的限制性氨基酸有所不同,谷物类饲料日粮中赖氨酸是第一限制性氨基酸,菜籽、粕类日粮中亮氨酸是第一限制性氨基酸,豆粕日粮中蛋氨酸是第一限制性氨基酸,而由大麦、玉米、菜籽粕和干草配置的混合日粮中,赖氨酸是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对泌乳奶牛来说,赖氨酸和蛋氨酸是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如果日粮氨基酸不平衡,限制性氨基酸没有得到补充,就会抑制乳蛋白的合成。
3.应对措施
(1)提高奶牛的采食量:泌乳奶牛采食量的增加可以使乳蛋白含量提高0.1~0.2个百分点。高产奶牛(产奶30kg以上)的干物质采食量应该占到体重的3.0%~3.5%,即每天采食20~23kg干物质。当采食量占体重的比例低于3.0%时就会导致牛奶固形物降低。
(2)保证日粮中蛋白含量能够满足泌乳奶牛的营养需要。
(3)增加日粮中非降解蛋白的含量。
(4)饲料中添加脂肪应添加在瘤胃中不易分解的过瘤胃脂肪。
(5)日粮干物质中的脂肪含量应低于7%,否则会影响粗饲料的消化。不同来源脂肪的建议添加量如下表:
表4-5 不同来源脂肪的建议添加量
资料来源:王赞江、王丽,《尿素氮监测在奶牛生产中的应用》,《奶牛养殖》,2006年第8期第39~41页。
(6)添加脂肪时,日粮干物质中的中性洗涤纤维应保持在25%,酸性洗涤纤维保持在21%。
(7)钙皂、氢化脂肪的适口性差,添加时应注意逐渐添加。
(8)注意日粮中氨基酸平衡,尤其注意限制性氨基酸的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