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发病原因
酮病的本质在于血液和体内的葡萄糖缺乏。奶牛的酮病按照发病机理分为2大类,二者可以相互转化:
(一)酮病的分类
1.原发性酮病
(1)营养供应不足:饲喂大量青贮,能量摄入不足,血糖浓度下降是产生酮病的主要原因。如产前、产后采食量减少,日粮中的精料与粗料搭配比例不合理,饲喂精料过多,特别是蛋白质饲料过多,而饲料质量低下,粗饲料特别是含碳水化合物的饲料饲喂不足;或低蛋白质、低能量的饲料饲喂过少,碳水化合物饲料也饲喂不足。泌乳高峰出现越快,产乳越多的牛,更会加剧营养物质的不足或缺乏,越容易患酮病。突然换料,可降低奶牛干物质采食量,导致酮病的发生。此外,青贮中富含丁酸,是一种生酮先质,大量采食可直接导致酮病的发生。
(2)内分泌机能障碍:甲状腺功能低下、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不足等,与疾病发生也有密切关系。由于糖皮质激素减少,影响瘤胃黏膜上皮细胞对丙酸的吸收以及对糖元的利用,其结果使血酮含量增多。高产奶牛的产奶高峰大多在分娩后4~6周出现,而此时食欲和干物质采食量尚未达到高峰,摄入的能量不能满足泌乳需要,进而导致酮病的发生。
(3)瘤胃黏膜代谢障碍:牛的营养物质消化生理特征是瘤胃内发酵。瘤胃内发酵产生的挥发性脂肪酸比例越大,血液中酮体含量相应的越多,容易造成酮病。饲料中钴、碘、磷等矿物质的缺乏也可使酮病的发生率升高。缺钴的时候瘤胃微生物生长发育不良,影响了前胃的消化功能,丙酸产生更少,糖生成作用呈恶性循环。
(4)肝脏疾病:产犊时体况超标,影响产后食欲的恢复,继而可影响糖的异生作用,使血糖浓度下降。此外,产前营养过剩可引起脂肪肝,尤其是肝脂肪变性,肥胖母牛生成脂肪肝,脂肪肝能导致肝脏代谢紊乱、糖元合成障碍,常可引起肝糖贮备减少,糖异生作用减弱,而血中酮体含量升高,最终发生酮病。
2.继发性酮病
继发于其他疾病,如患真胃阻塞、创伤性网胃腹膜炎、子宫内膜炎及产后瘫痪等疾病,在泌乳早期,加上日粮急剧改变以及各种应激作用,导致瘤胃内发酵异常,继发酮病,其中真胃变位和创伤性网胃炎与继发性酮病关系最为密切。此外,产乳热、肾炎、蹄病疾病应激因素也可引起继发性酮病的发生。
(二)酮病的互相转化
当奶牛的能量处于负平衡状态,奶牛摄入的能量不能满足其自身的代谢需求,发生酮病叫Ⅰ型酮病。这种酮病通常发生在泌乳早期,即奶牛的采食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泌乳需求。当奶牛采食的能量不能满足其能量需求,开始把体内脂肪转换成能量的来源。肝脏是转化能量的器官,它能把体脂转换成可用的能量(葡萄糖)。一旦这个路径不堪重负,肝脏就会产生酮体。酮体可用作能量的来源,但是效率很低,而且会导致奶牛不适。因此,就会产生一系列的恶性变化:奶牛不适→采食量减少→消耗更多的脂肪→产生更多的酮体。这就导致奶牛发生临床性酮病(Ⅰ型酮病)。
奶牛由于“奶牛体况肥胖”或采食的青贮中含有过高的丁酸导致发生奶牛酮病叫做Ⅱ型酮病。“肥胖的奶牛”(或Ⅱ型酮病)发生酮病是由于产前干物质采食减少。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体况超标的奶牛身上,但没有采食足够干物质的奶牛也会发生。过度拥挤和不平衡的日粮都会导致奶牛酮病。发生Ⅱ型酮病的奶牛很难管理且对治疗反应不好。丁酸引起的酮病是因奶牛直接采食日粮中的酮体所致。这也导致干物质采食减少,也引起Ⅰ型酮病类似的恶性循环。所有的奶牛都会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