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产期奶牛的管理
1.保健管理
(1)疾病高发:围产期奶牛具有很高的死淘率,此时,奶牛还存在能量负平衡。能量的负平衡影响卵巢活动,推迟发情周期,降低胚胎活力和繁殖力,造成胚胎早起死亡过多,影响配种后15~30d之间的受胎率。产后第1次妊娠诊断(配种后30d左右)至第2次妊娠诊断(配种后60d左右)之间,受胎率降低了23.3%。
产后某头奶牛患子宫炎,其产前干物质采食量就已经降低,只是我们往往忽视这一变化。患子宫炎和产后卧地不起明显降低奶牛的采食量。如果产前失重严重,会降低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加产后疾病的发病率。产前每天采食时间平均缩短10min,产后患子宫炎的几率增加1.98倍;产前每天干物质采食量每降低1kg,产后患子宫炎几率增加3.0倍。
(2)保健策略:围产前期、围产后期保健十分重要。这就需要从营养集合、环境卫生、分群策略、产后健康监测等技术层面综合研究围产期,确保围产期奶牛的健康,改进产后健康状况,发情等待期结束后能表现出发情并配种受胎,发挥遗传和繁殖潜力。
(3)日常保健:①灌服药物:产后24h内,预防代谢型病,灌服钙制剂、丙二醇、氯化钾、硫酸镁、阿司匹林酵母等。②感官检查:胎衣检查(冬季产后24h,其他季节产后12h)、粪便检查(粪便形态、食物消化等)、耳朵检查(检查耳朵下垂和耳尖,发凉或是发热)、食欲评估(主要是采食量)、眼睛评估(眼睛下陷或干涩)、腹部两侧评估(瘤胃区是否充盈,两侧腹部是否正常)、产道分泌物评估(分泌物颜色、气味)、整体精神状况评估等。除了胎衣停滞检查外,其他感官检查均为产后1~10d,每天评估1次。③体温检测:初产牛产后10d,每天对其进行体温检测,查看奶牛是否发热(持续10d),体温≤39.5℃,精神状况良好,属于正常;体温>39.5℃,精神沉郁,无反刍,无食欲,应及时检查治疗。
2.管理程序
(1)分群饲养:经产牛产前(21d±3d)和头产牛产前(21d±3d)必须分开饲养,每周周转1次,避免头产牛出现问题。饲养人员每周挑2次,把需要转圈的干奶牛、头胎牛转入围产牛舍,兽医进行免疫,可以注射梭菌疫苗。
(2)每日日粮:提升日粮能量和蛋白质浓度,适应高精料日粮,平衡矿物质和维生素含量。蛋白质维持在15%~16%,能量在1.55~1.65Mcal/kg,确保钙和DCAD(日粮阴阳离子差)、胆碱、烟酰胺、酵母和酵母培养物的含量。最好使用专门的围产期饲料或者配方,尽可能让牛提升干物质采食量(DMI)。
(3)体况评分:围产期牛的管理会直接对今后牛只产奶高峰造成影响,围产期管理至关重要,合理的体况是奶牛健康的保证,合适的体况必须要维持,评分控制在3.50~3.75分。
(4)饲养密度:围产牛饲养密度很重要,牛群密度不能过大,维持奶牛头数是卧床数的80%~85%很关键。提供最优质的粗饲料,尽可能提高围产牛的干物质采食量。
(5)减少应激:关注牛舍的干净度、舒适度和提供给奶牛干净的饮水,避免过大的应激,提供足够的空间、舒适的卧床和宽大的运动场,保障牛舍、牛体的干净舒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