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率及其危害性
奶牛肢蹄病已上升为现代集约化奶牛场危害奶牛生产和造成淘汰奶牛,仅次于乳房炎的第2大疾病,国外奶牛肢蹄病在产后的前100d发病率为54.5%~65.0%,全年奶牛肢蹄病的平均发病率为20.6%。国内奶牛肢蹄病的发病率在5.7%~54.9%。Peake等(2011年)通过对318头经产奶牛的淘汰率分析,结果发现,重度肢蹄病奶牛、轻度肢蹄病奶牛和健康奶牛的淘汰率分别为21%、11%和9%。奶牛蹄病约占肢蹄病的90%,主要包括蹄叶炎、蹄底溃疡、趾间皮炎(俗称蹄叉炎)、白线裂、腐蹄病等。蹄底溃疡和白线裂的发病率与蹄底厚度有很大关系,蹄底较薄的奶牛更易引起蹄部损伤。此外,奶牛的品种、修蹄次数、牛舍和运动场的地面粗糙程度等都会影响奶牛蹄病的发病率。
肢蹄是奶牛重要的支柱器官,肢蹄健康是奶牛高产、健壮的保证。常见的肢蹄病以跗关节磨损及炎症肿胀、趾间皮炎(俗称蹄叉炎)、蹄底溃疡为主。前肢肢蹄病主要集中在趾间皮炎及蹄底溃疡,两后肢以跗关节磨损及炎性肿胀、趾间皮炎、蹄底溃疡居多。该病发生后,蹄的真皮和角质层发生化脓性病理变化,病牛真皮坏死与化脓、角质溶解,患牛疼痛,生产性能降低。危害性主要表现在:
1.产奶量
肢蹄病引起奶牛发生跛行,影响奶牛的产奶,降低奶牛的产奶量,使奶牛淘汰率升高,费用大幅增加,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临床型奶牛肢蹄病使奶牛每个泌乳期(305d)的产奶量平均减少约357kg。由于蹄病奶牛蹄部已发生病理性改变,第1个泌乳期发生蹄病的奶牛在第2个泌乳期也更易发生蹄病。
2.繁殖率
肢蹄病是奶牛常见疾病之一,其对繁殖性能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卵巢囊肿发病率升高、发情持续时间减少、首次配种天数和空怀期天数增加、首次配种受精率降低等,使奶牛的淘汰率升高,进而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肢蹄病引起奶牛发生跛行,影响奶牛的正常生理活动,肢蹄疼痛会影响卵泡期性激素的释放,随后降低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的频率和幅度及黄体激素(LH)的脉冲性分泌,导致滤泡产生的雌二醇减少,滤泡生长缓慢。
3.淘汰率
影响奶牛淘汰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胎次、泌乳阶段、产奶量、繁殖性能、疾病情况等。肢蹄病对奶牛淘汰的影响大小依赖于肢蹄病发生的时间和淘汰的时间,奶牛产后60d内发生肢蹄病对淘汰率的影响很小,但会增加产后121~240d泌乳奶牛的淘汰率。肢蹄病引起奶牛淘汰率的比例为15.7%~19.9%(Olechnowicz等,2011年)。Booth等(2004年)研究结果表明,肢蹄病和其他疾病在整个泌乳期对奶牛的淘汰率都有一定影响,一般来说,在产后61~120d期间,肢蹄病与短暂性淘汰率增加有关,且会持续影响至泌乳结束。然而,肢蹄病对奶牛淘汰率的最大影响是在泌乳中期至泌乳后期,并逐渐减弱,但奶牛的怀孕情况是其是否被淘汰的主要参考因素,奶牛产后受孕越早,被淘汰的可能性就越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