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怀孕期
1.怀孕期适逢泌乳峰
奶牛产后在45~70d到达产奶高峰日。高峰过后,产量以0.07kg/d开始均匀下降。泌乳高峰期产量几乎占整个泌乳期产量的一半。包括产前15d在内的100d的管理相当重要,此时也是经产奶牛配种的最佳时期。
采取综合管理措施,加强管理,适时配种。提前2周进行干奶饲料与产奶饲料转换,提高饲料营养浓度和采食量,特别要控制好体膘,关注围产期管护,严格控制发病率等精细管理。青年怀孕牛、干奶牛体膘控制在3.5~3.75分。评分超过3.75分,产牛困难,易引起难产,造成胎儿死亡和多种产科病,不仅降低产奶大量增加成本,还使产后食欲降低,负平衡严重,产量持续力下降等问题。
2.怀孕期生理变化
母牛在受孕、产犊、泌乳的过程中,生理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在怀孕后期,受雌激素、生长激素和催乳素的作用,奶牛奶腺迅速发育,乳腺小泡和输乳导管积蓄的初乳不断增多,乳房膨胀起来。分娩时,因催乳素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含量的不断增多,孕酮含量下降,刺激母牛泌乳,所以母牛泌乳量达到一定高峰后开始下降,直至干奶。
3.提高峰值奶量
正常情况下,峰值奶量高则泌乳期总量多,峰值奶量低则泌乳期总产量低。所以,追求峰值奶量是管理者始终追求的目标。除采取峰值日措施外,还要切实抓好育种,一代代提高产奶性能。育种主要包括后备牛培育、干奶及围产期管理、奶牛保健及营养供给等方面。
4.缩短产犊间隔
实现生犊产奶同时提高,强化产期管护,保持产房干净卫生,助产工具严格消毒,按操作规程接产,严防炎症发生。产犊间隔延长的主要原因是产期管护不当引发繁殖系统疾病;营养供给不足或失衡;疾病防控不当,部分牛患病。可以采用提高泌乳高峰期饲料营养,增加适口性和饲喂次数,减少负平衡,使体膘保持在3.5分,来提高繁殖系统疾病治愈力。
5.实施精细化管理
一个牛场管理的好坏,应当从每一头牛的情况着手管理。对照检查每一头牛前后2次测定的奶产量,根据个体产量变化,分析奶量升降是否正常,如果异常应及时检查原因并采取补救措施。
(1)改善奶牛生活环境条件。奶牛场必须要把奶牛卧床建立、健全起来,保持床面平正、干净、卫生,安静舒适,卧床率高。
(2)保持奶牛饲料钙磷平衡及奶牛活动场地平整,坚持每年2次修蹄。夏季坚持蹄部药浴,减少因蹄病引起的淘汰率。
(3)保证挤奶机设备正常运行,及时更换零配件。保持药浴液有效浓度,乳头应在药浴液中停留3s以上时间。挤奶完成后立即饲喂,禁止奶牛在30min以内卧下,避免造成感染。
(4)根据DHI测定数据,调整饲料营养供给。确保营养全面,保持标准体膘,促进正常发情。如果乳脂率低于2.8%,可能瘤胃功能不佳,粗纤维采食量不足,也可能精料过多引起瘤胃酸中毒。脂蛋比是1.12~1.13,高产牛比值偏小。在泌乳的30~120d之间,大比值高脂低蛋白,饲料加的脂肪、蛋白质不足或缺乏不可降解蛋白;低比值相反,蛋白大于脂肪,日粮中谷物精料太多,或缺乏纤维素。针对具体原因,采取改进措施。
(5)根据DHI预测年产量、乳成分制定年生产计划及牛群育种计划和个体育种方案。提高发情鉴定率、情期受胎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