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HI报告项目名称释义

一、DHI报告项目名称释义

1.产犊间隔

是指上一胎产犊到下一胎产犊时间隔的天数,这是反映牛群繁殖性能的指标。管理良好的牛场产犊间隔一般在12.5~13个月之间,超过14个月则表明存在严重的繁殖问题。

2.泌乳天数

是指计算从分娩第1d到本次采样时的天数,并反映奶牛所处的沁乳阶段。泌乳天数是反映奶牛繁殖情况的指标,如果牛群为全年均衡产犊,平均的泌乳天数应该在150~170d范围内。如果平均泌乳天数>170d,就表明牛群存在繁殖问题,导致产犊间隔延长。对每一头牛而言,产犊间隔延长,导致终生产奶量减少。

3.测定日产奶量

指泌乳牛采样测定当天的24h总产奶量。牛奶生产中最大的成分支出是饲料,降低成本的方法是提供全价配合饲料,通过计算每头牛的产奶量,区分高产与低产牛,进行分群饲养,按照产奶量的高低给予不同的日粮。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因饲养水平高于产奶需要而造成的浪费和可能导致的疾病,也可避免因饲养水平低于产奶需要而造成的低产,从而给牛场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4.乳脂率

是指牛奶所含脂肪的百分比,单位为%。分析软件默认的乳脂率是1.4%~6.2%,低于下限或高于上限很可能是乳成分分析仪出现个别误差,可根据上月或该牛以前的测定数据进行修正。

一般情况下,低脂肪率可以分为2种类型:

第1种类型即肥牛低值型:牛只体重增加,乳脂率<2.8%。引起这种类型低乳脂的原因是高精料型日粮导致瘤胃功能不正常。解决办法:

(1)降低精料饲喂量;

(2)在泌乳早期精料增加速度不能太快;

(3)饲喂优质干草;

(4)添加缓冲剂,瘤胃因精料量太大,pH值水平偏低,会造成瘤胃微生物区系的变化;

(5)纠正蛋白的缺乏;

(6)去掉日粮中多余的油脂;

(7)避免饲喂发酵不正常的青贮;

(8)增加饲喂次数。

第2种类型即瘦牛低脂型:牛膘情差,脂肪测定2.5%~3.2%,蛋白和脂肪的比例基本正常,产奶峰值低。引起测定低脂率的经常性原因有:

(1)干物质采食量低;

(2)奶牛采食能量不足;

(3)饲料配方不平衡。

解决办法:

(1)日量平衡;

(2)提供高质量的饲料;

(3)增加干物质采食量;

(4)提供高能量精料。

5.乳蛋白率

是指牛奶所含蛋白的百分比,单位为%。测定仪器默认的乳蛋白率是2.0%~5.0%,低于下限或高于上限很可能是乳成分分析仪出现个别误差,可根据上月或该牛以前的测定数据进行修正。

乳脂率和乳蛋白率:乳脂率和乳蛋白率可以指示营养状况。乳脂率低可能是瘤胃功能不佳,代谢紊乱,饲料组成或饲料物理形式有问题等的指示性指标。如果产前100d蛋白率很低(3%),可能的原因是干奶牛日粮差,产犊时膘情差,泌乳早期碳水化合物缺乏,蛋白含量低,日粮中可溶性蛋白或非蛋白氮含量高,可消化蛋白和不可消化蛋白比例不平衡,配方中包含了高水平的瘤胃活性脂肪(添加>0.5~0.7kg的脂肪)。

6.脂蛋白比

脂肪蛋白比的简称,指牛奶含有乳脂率与乳蛋白率的比值,正常情况下应在1.12~1.30之间。脂蛋白比可反映奶牛瘤胃功能及健康状况。日粮中精料太多,脂蛋比值小于正常值。需要强调的是许多新的小型牛场,粗饲料都是以不带棒青贮为主,在泌乳高峰期饲喂大量精料以增加产奶量,这些牛场的测试结果脂蛋白比小于正常值,原因是过多精料导致瘤胃功能异常。还有一些牛场因缺乏优质干草,也会导致脂蛋白比值偏小。

7.体细胞数(SCC)

指每毫升牛奶中所含体细胞的数量,通常由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多形核嗜中性白细胞和乳腺组织脱落细胞等组成,其主要成分是白细胞,占99%。正常情况下,牛奶中的体细胞数一般在20万~30万个/mL。

体细胞数指标的实践意义:体细胞计数是乳房健康的指示性指标,乳房的健康与产奶能力有关,乳房受到感染,产奶能力下降;当乳房受到外伤或者发生疾病(如乳房炎等)时,体细胞数就会迅速增加。当头胎牛体细胞数超过15万个/mL,奶牛极有可能感染了非临床型乳房炎,导致产奶量下降。乳房炎在牛群中发生的比例大约占30%,而其中90%的乳房炎是非临床型乳房炎。乳房炎是成年牛群中损失最大的疾病,乳房炎的损失主要是降低产奶量、劣质牛、废弃牛奶、治疗、罚款、淘汰牛和丢失遗传基因等。

体细胞数也关系到牛奶的质量,许多国家把体细胞数用于收购牛奶的奖罚系统中,许多牛场也把牛奶中的体细胞数用于牛场管理中:SCC越低,生鲜乳质量越高;SCC越高,对生鲜乳的质量影响越大,其质量越低。通过对SCC检测,可有效掌握原奶质量水平,对SCC低的奶源可以降低检测强度和频次,从而节约大量检测成本;对SCC高的奶源,应提高监测强度和频次,避免大规模污染优质原奶。通过对SCC检测,还可以确定对不同质量水平的原奶进行合理使用:SCC低的原奶总体质量水平高,应当用于巴氏、酸奶等高附加值产品,提高经济效益水平;SCC高的原奶总体质量水平低,应当用于普通袋装、常温等低端产品,也可满足需求。

8.前次体细胞数

是指上次测定日测得的体细胞数,与本次体细胞数相比较后,反映奶牛场采取的预防管理措施是否得当,治疗手段是否有效。

9.体细胞分

是将体细胞数线性化而产生的数据。利用体细胞分评估奶损失比较直观明了。

表3-6 体细胞数与奶损失的换算关系表

资料来源:童建军,《奶牛》,三秦出版社,2013年。

10.体细胞数分布一览表

按照不同胎次,统计出不同SCC水平的牛头数和所占的百分比。

11.奶损失

指因乳房受细菌感染等原因而造成的牛奶损失,可以通过体细胞数和泌乳量的数值进行计算,单位为千克(kg)。DHI报告详细地提供了每头牛的乳损失及平均乳损失,由此可直接计算出经济损失,这正是牛奶记录系统的意义所在,也是牛场所关心的焦点问题。通过合理的管理措施,降低体细胞数,减少乳房炎发病率。据统计奶损失约占总经济损失的64%。体细胞数与奶损失有着密切的关系。

表3-7 体细胞数引起的潜在的305d奶量损失

资料来源:童建军,《奶牛》,三秦出版社,2013年。

表3-8 奶损失与体细胞分的关系

资料来源:陈伟生、魏可佳,《奶牛生产性能测定科普读物》,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年。

12.经济损失

因乳房炎所造成的总损失,其中包括奶损失和乳房炎引起的其他损失,即奶款差除以64%,单位为元(¥)。

13.奶款差

等于奶损失乘以当前奶价,即损失掉的那部分牛奶的价格,单位为元(¥)。

14.校正奶量

根据实际泌乳天数和乳脂率校正为第3胎、泌乳天数150d、乳脂率3.5%的日产奶量。用于不同泌乳阶段、不同胎次之间、不同牛群之间生产性能的比较,单位为千克(kg)。这一指标用于个体牛或群体之间的生产性能比较。处于不同泌乳天数、不同胎次之间的牛产量没有办法比较产量的高低。

如果1个牛群上一月平均产量为25.6kg,泌乳天数为173d,本月平均产量为24.9kg,泌乳天数为193d,这个牛群的产量是上升了还是下降了?如果看泌乳曲线,就会明白为什么必须以泌乳天数来校正了。用奶量及每天下降0.07kg奶的规律将得出下列结论:泌乳天数193-173=20d,20×0.07=1.4kg,由于DIM的20d差别,该牛群的产量应该下降1.4kg。25.6-1.4=24.2kg,这将是预期的产量。然而,实际奶量为24.9kg,这表明本牛群本月的产量有所提高,每头牛多生产了24.9-24.2=0.7kg的奶量。例如99001号牛与98012号牛某月泌乳量基本相同,但是就校正乳量而言,后者比前者高出近10kg,说明98012号牛的产乳性能好。

15.泌乳持续力

本次测定日奶量与上次测定日奶量之比,称之为泌乳持续力。奶量下降快,持续力差。泌乳持续力随着胎次和泌乳阶段而变化,一般头胎牛泌乳持续力比2胎以上的牛要高。

同一胎次中泌乳持续力高,可能预示着前期的生产性能表现不充分,应调整类似群体牛只前期的营养不良。反之,则表明目前饲养配方可能没有满足奶牛产奶需要,或者牛乳房、挤奶程序、挤奶设备等其他方面存在问题。

16.泌乳曲线

奶牛从产犊到干奶的整个泌乳过程中,产奶量呈一定的规律性变化,以时间为横坐标,以产奶量为纵坐标,所得到的泌乳期产奶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就叫做泌乳曲线,这是反映奶牛泌乳情况既直观又方便的形式。

17.泌乳能力测定月报

以个体牛为单位,内容包括牛场名称,检定日期,牛舍(车间)编号,牛号,分娩日期,胎次,上月记录(乳量、SCC、线性分),鉴定日记录(乳量、脂肪率、蛋白率、乳糖率、干物质率、SCC、线性分、奶损失),累计记录(泌乳天数、乳量、脂肪率、蛋白率、乳糖率、干物质率、日单产、SCC、线性分、奶损失),脂肪蛋白比,高峰乳量,高峰日,持续力,90d产奶量,305d预计或实际产奶量,蛋白率、乳脂率,干奶或淘汰日期,父号,母号以及备注等。

18.前次产奶量

是指上次测定日产奶量,用它和当月测定结果进行比较,用于说明牛只生产性能是否稳定,单位为千克(kg)。

19.高峰奶量

指泌乳奶牛本胎次测定中最高的日产奶量。

20.高峰日

指在泌乳奶牛本胎次的测定中奶量最高时所处的泌乳天数。高峰期产奶量高,305d奶量就高,高峰日多产1kg奶,305d多产225~250kg奶。

一般在产后4~6周达到产奶高峰,若每月测定1次,其峰值日应出现在第2个测定日,即应低于平均值79d;若大于70d,表明有潜在的奶损失。要检查产犊时膘情、干奶牛日粮、产犊管理、干奶牛日粮向泌乳牛日粮过渡的时间、泌乳早期日粮等是否合理。

表3-9 高峰奶产量与305d奶量关系

资料来源:童建军,《奶牛》,三秦出版社,2013年。

21.峰值比

以1胎牛的高峰值除以其他胎次高峰值,得到峰值比。一般牛群的峰值变化范围很窄(0.76~0.79),如果比值不在正常范围内,应找出其原因。

22.90d产奶量

是指泌乳90d的总产奶量,单位为千克(kg)。

23.305d预计产奶量

是指泌乳天数不足305d的奶量,则为预计产奶量,如果达到或者超过305d奶量的,为实际产奶量。

24.总产奶量

是指从分娩之日起到本次测定日牛只的泌乳总量,对于已完成胎次泌乳的奶牛而言则代表胎次产奶量。

25.产奶量分布表

按照不同胎次,统计出不同产奶水平的牛头数和所占比例,统计出本月采奶样牛占全群成母牛的比例。

26.总乳脂量

是计算从分娩之日起到本次测定日,牛只的乳脂肪总量。

27.总蛋白量

是计算从分娩之日起到本次测定日,牛只的乳蛋白总量。

28.成年当量

是指各胎次产量校正到第5胎时的305d产奶量。一般在第5胎时,母牛的身体各部位发育成熟,生产性能达到最高峰。利用成年当量可以比较不同胎次的母牛生产性能的高低。

29.尿素氮

通过牛奶尿素氮的测试直接反映出血液中尿素的含量(牛奶尿素氮是血液尿素氮的83%~98%),而血液中尿素的含量可以反映出牛只瘤胃中蛋白代谢的效率。

牛奶尿素氮的正常范围:牛奶尿素氮的平均值在10~18mg/dL范围内。研究表明,当乳中MUN<19mg/dL时,牛的受胎率可以增加20%。当MUN>19mg/dL时,子宫内环境不利于胚胎着床。

牛群需要按照产奶的阶段分为4组,产奶期<50d,产奶期50~100d,产奶期101~200d,产奶期>200d。产奶期<50d的牛,测定MUN对决定产奶高峰期的营养计划至关重要。产奶50~100d的牛,测定MUN的意义,在于看是否受胎率会受到影响。对于产奶101~200d的牛群,测定MUM主要是观察是否日粮蛋白质的摄入量会影响产奶量。对于产奶200d以上的牛,如果MUN过高,表明日粮蛋白质部分被浪费。理想的范围为14~18mg/dL。如果MUN超出正常的较为理想的范围,可重新对配方进行评估和调整。为了确保蛋白质不会成为产奶的限制因素,MUN值最好接近正常值的上限(18mg/dL)。

测定牛奶尿素氮的意义:

(1)奶牛饲养的关键首先要探讨优化瘤胃微生物的合成。

(2)对于高产奶牛,瘤胃非降解蛋白质要是日粮蛋白质总量的35%~40%,以满足产奶初期的需要。

(3)当平衡日粮时要考虑RUP的供应量和日粮成分的类型。

(4)非蛋白氮饲料(NPN)如尿素不要在产奶初期使用,使用尿素应在产奶后期牛中使用。

(5)日粮配合时,要考虑3大要素,即瘤胃可降解蛋白、瘤胃非降解蛋白以及可发酵碳水化合物的量。

(6)当饲喂蛋白质过量,MUN和尿氮的排出量会增加。

(7)当日粮蛋白质不足,MUN和氮量较低。

(8)MUN的测定值要按产奶天数来划分和分组,群体测定值的意义较大。

MUN测定值已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被用于评估牛群的营养计划和营养管理的工具,国内已经着手开展类似的工作。这项工作将有益于提高生产管理效益,最终达到减少饲料蛋白质的浪费、确定日粮蛋白质的缺乏状态、提高受胎率和提高乳中蛋白质的含量的目的。

30.群内级别指数

群内级别指数(WHI)指个体牛只或每一胎次牛在整个牛群中的生产性能等级评分,群内级别指数=个体牛只的校正奶/牛群整体的校正奶×100。它是牛只生产性能的相互比较,反映牛只生产潜能的高低。

31.预产期

指根据配种日期与妊娠检查推算的下一次胎次的产犊日期。奶牛预产期通常按280d推算,采取“月减3,日加6”的方法,即预产月份为配种月份减去3,如果配种月份小于或等于3,则先加12再减3,预产日期为配种日期加6;如果配种日期在月底,加6后配种日期大于30d(或31d),就给月份加1,即推到下月初。如一头母牛2012年10月5日配种怀孕,则预产期为2013年7月11日;一头母牛2012年1月25日配种怀孕,则预产期为2013年11月1日。

32.繁殖状况

指奶牛所处的生理状况(配种、怀孕、产犊、空怀)。

33.产犊(分娩)日期

指犊牛娩出母体的日期。由牛场提供,计算其他各项指标的依据,可产生一系列重要参数。

34.胎次

由乳牛场提供,是计算305d预测泌乳量的必备条件。一般保持牛群平均胎次为3~3.5比较合理。因为处于此状态的牛群不但有较高的产乳潜力及持续力,而且还有条件不断更新牛群,这样可以尽可能利用其优良的遗传性能,提高群体生产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