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场信息化的作用和意义

二、奶牛场信息化的作用和意义

中国乳业经历了狂飙突进式的超常规发展过程,目前发展归于平缓。许多企业重视发展速度,忽略经济效益,重视市场占有率,忽视利润率,因而造成产量增加,销售收入提高,盈利水平却在下降,已经滑入低利润的边缘。乳业已经步入了“市场对市场、工厂对工厂、奶牛场对奶牛场”的全面比拼阶段,产业链上的每个环节似乎都在阵痛。该产业链中的上游企业奶源供应商(奶牛场)的阵痛是需要淘汰低产牛,需要由散养化、低产化向规模化、良种化发展。养牛业正在从传统的粗放型、松散化、经验管理模式向现代化的精养型、集约化、标准化管理模式转变。

通常情况下,无论何种行业,推进企业信息化均可以有效地提高决策水平,提高工作效率,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企业市场反应能力,提高企业生产自动化水平,降低产品成本,改善企业内部管理,进而大幅度地提高经济效益。

针对奶牛场实际需求和人员、设备基础,目前的奶牛场信息化建设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2)减少人力投入;

(3)降低人工操作的不可靠性;

(4)自动控制采集、处理大量信息;

(5)精控管理。

奶牛场日常的生产管理因其生产工具——奶牛,是一种生命体,有其特殊性。其自身的遗传基因、奶牛对外在环境的变化所引起的应激反应直接影响其生产能力——产奶性能,从而直接影响奶牛场经济收益。如牛舍环境、饲喂饲料、饲喂方法、育种技术、疫病干扰等均直接影响产奶量及营养含量。这更要求对牛群的总体状况有细致的了解,对奶牛的喂养、产奶、繁殖、疾病的预防与诊治有严格的监控体系,并能针对各种异常情况及时做出正确的决策。因此,引入信息化管理平台,让奶牛场生产活动适时透明、牛群变动一目了然、异常业务自动警示;借助各种业务专家支持库系统(如疫病支持库、奶牛营养配方专家支持库、奶牛生产技术支持库等)和决策支持系统的支撑,推动奶牛场管理由传统的定性分析、经验管理向定量分析(数据说话)、支持管理迈进,使得奶牛场日常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逐步标准化、规范化,已经是奶牛场迫在眉睫的管理变革需要了。

通过各项信息化技术应用,可直接提高奶牛奶产量、质量,并有助于推进各项畜牧业相关科技、技术的产生、推进和应用。基于畜牧知识的各种信息化手段可有效提高效率、加强饲养环节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从而可显著降低饲料投入、人工投入等,使奶牛场能够通过改变粗放的饲养过程,实现养殖过程监测与控制。从而提高奶牛生产系统的生产效率和养殖信息透明度。最终达成高质量、高产量以及低成本这一最终经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