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奶期奶牛的管理
1.干奶期的意义
供母牛休息提供胎儿生长发育,修补泌乳后期未完成补偿的体组织,蓄积营养,更新乳腺组织,恢复产后的泌乳机能。
2.管理程序
(1)干奶时间:根据奶牛的产奶情况决定适宜的干奶时间,干奶时间≥60d,干奶前做好孕检、修蹄、驱虫工作,然后干奶。
(2)饲养标准:日粮的蛋白质、能量、镁、钾矿物质和维生素要满足奶牛的需要,低盐低钙,蛋白质12%~13%,能量1.32~1.35 Mcal/kg。饲喂干奶牛饲料,保证干物质的采食量,体况分在3.50~3.75。
(3)饲养密度:密度适中,控制牛头数是卧床数的90%~95%。根据体况进行分群。尽量避免应激发生,夏季给奶牛提供风扇和喷淋,冬季提供10℃以上温度干净的饮水,牛床舒适,牛舍干净,运动场不泥泞。
(4)日常巡查:每天2次巡圈,发现奶牛乳房炎症状则要对其实施二次干奶,二次干奶只要针对该乳区用药,仍然可使用同种干奶药。如有全身症状,则需要配合治疗。
3.饲养管理
(1)减少频繁调牛:在围产前期即产前21d的干奶期,过度频繁调牛,会增加干奶前期牛的应激,进而造成干物质采食量下降。每周调牛1次,不是1次1头,而是1次1群调动。
(2)保持合理密度:饲养密度≤80%,每头牛采食空间在90~100cm。干奶前期围产组牛的密度不要过高,如果过高,也会造成干物质采食量的下降。
(3)控制采食量:干奶前期,减少干物质采食量,采食干物质每天摄入的平均净能小于15~16Mcal。干奶后期增加采食量,干物质采食量的下降,不仅影响产后产奶量,而且也会造成产犊时或产犊后发病率增加,进而影响产后产量,甚至影响产后的繁殖水平,增大淘汰率。
4.预防产后疾病
围产期疾病有3类:一类是能量代谢性疾病,包括脂肪肝、酮病、亚急性瘤胃酸中毒、真胃变位;一类是微量元素代谢性疾病,包括产乳热、亚临床低钙血症、乳房水肿等;一类是免疫系统机能紊乱疾病,包括胎衣不下、子宫炎、子宫内膜炎、乳房炎。预防这些疾病的关键是抓好围产前期即干奶期的管理,产后疾病越少,说明干奶期管理越成功。
产前干奶期对奶牛进行体况评分,主要针对刚干奶的奶牛及时评分,看看它们的体况,不能超过正常分。同时要注意干奶期的长度,在60d左右比较合适,如果低于40d或者高于80d,都会出现问题。对评分>3.5分,干奶期>70d,3胎以上奶牛,可以灌服丙二醇。对4胎以上的奶牛进行口服补钙。
干奶期日粮注意低钙、低磷、低盐、低苏打。低钙很难做到,应调整日粮的DACP值,使血液变成酸性,此时激素可调节钙从骨骼中动员出来,为产后大量的钙从骨骼补充做好准备。精料添加量2~3kg,注意阴阳离子平衡(氯化钙、硫酸钙、硫酸镁、硫酸铵)。产前21d起,逐日给予适口性好、又不影响采食量的阴离子盐,使TMR料DCAD值下降到-15~-10 mEq/100g。
保持尿液pH值在5.8~6.2之间。pH 6.5~6.8,产后很少发生乳热症和胎衣不下。pH值大于7时,应调整阴阳离子的平衡,产犊前为负平衡,DACP=-15 mEq,产犊后,应立即调整到30 mEq。补钙165~190g,磷43~50g,镁53~90g,氯94~118g,硫51~55g。
不饲喂苜蓿干草和羊草(含钾),要改为燕麦草。建议使用棉籽(全棉籽,甜菜渣较好),有效纤维素100%,在瘤胃内形成一层保护膜,提供能量和蛋白,日添加量1~3kg。
产前头胎牛竞争不过经产牛,干奶期实行后备母牛和经产牛单独饲养,避免它们竞争采食。干奶期如果碰到热应激,奶牛干物质采食量会下降,尽量减少干奶期热应激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