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的由来与发展

一、信息化的由来与发展

1.发展概况

从历史发展来看,信息化概念的提出是与后工业社会或信息社会的讨论相联系的,“信息化”这个名词提出则在20世纪60年代末。信息化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日本,日本社会学家梅倬忠夫在其发表的《信息产业论》中首次提出了“信息论”这个概念,认为信息社会是信息产业高度发达且在产业结构中占据优势的社会,信息化是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演进的动态发展过程。而后被翻译成英文传播到西方,西方社会普遍使用,而“信息社会”和“信息化”的概念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才开始的。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化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信息资源是信息化的基础,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是信息化的核心,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信息量不仅急速增长,而且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和战略资源。信息时代使信息成为人类活动的基本资源,信息技术广泛地应用于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军事及社会的各种领域,信息业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的经济结构的基础产业,信息活动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已经居于突出的地位。信息社会是继农业时代、工业时代之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出现的崭新时代。

在中国,信息化的概念是《工程控制论》的作者,中国自动化学会的创立者——钱学森于1995年提出来的,之后才陆续在我国的社会各界广泛地出现“信息化”“信息化建设”等名词。

2.信息化概念

目前,广义的“信息化”是指在社会、国民经济与国防等各个方面,以先进的思想为指导,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为重点,以提高的社会(系统)效率、生产能力、管理能力、作战能力为目的。如企业信息化的内涵,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技术进步;又如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过程当中,比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信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适应于正在到来的信息化社会对于教育发展的新要求等。

虽然“信息化”这一概念向上到“国家信息化问题”、向下到“企业信息化问题”,具有极大的宽泛性。但通常而言,当谈到具体企业,特别是生产类企业的信息化时,人们也把“自动化”作为“信息化”的一部分来看待。

3.信息化分支

自动化不仅包含利用信息实现目标的原理和方法,而且包含作为其载体的技术和装备,并最终将它们集成在自动化系统中,涉及从理论、方法、技术到设备的各个层面。信息技术是由于信息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和信息利用4部分组成的。基本的自动化系统至少包含有信息获取、处理、利用3部分,而带有计算机网络或通信网络的自动化系统则更是包括了以上全部内容。需指出的是,以控制为基础的自动化虽然涉及信息技术的全部,但其重点是在信息的利用上,即如何利用信息去实现有目的行为,信息的获取、传输和处理,则是为了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和工具。因此,自动化离不开计算机、通信和信息处理,但与这些信息技术相比,更体现了人类改造自然的直接目的。在这个意义上,自动化技术显然是信息技术中最核心的组成部分之一。

因此,企业信息化可简单总结为建立一个人机合一的系统,包括人、计算机网络硬件、系统平台、技术库平台、通用软件、应用软件,以及各类自动化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