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率及其危害性

一、发病率及其危害性

奶牛酮病多发于产奶量高及产奶高峰期的奶牛,其发病率与胎次及产奶量密切相关。第1胎的奶牛发病率较低,第2胎发病率上升,第3~6胎次(奶牛一生中产奶的高峰期)的奶牛发病率最高,特别是4胎以后更为常见,第6胎次以后发病率逐渐下降。产奶量≥7000kg,更易发生酮病,产奶量≥1万kg,发病率最高。高产牛(尤其在舍饲条件下)产后6周内,发病最多,常发生在母牛产犊20~30d以内,最迟不超过42d。产前和分娩后8周内也偶发病。舍饲、饲料品质差的牛场,冬季易发生临床性酮病,年发病率为0.5%以上。每年5月、7月、8月份是高发期。我国临床酮病发病率为2%~20%,亚临床型酮病发病率10%~30%(刘宗平,2003年)。高产牛群中,亚临床发病虽然临床症状不明显,但血酮浓度增高10%~20%。

奶牛体内碳水化合物及挥发性脂肪酸代谢紊乱,导致酮血症、酮尿症、酮乳症和低糖血症。该病使奶牛的产奶量下降,奶牛产后子宫恢复慢,下次发情时间延后,从而延长奶牛的产犊间隔,致使其繁殖力下降,同时还可能使所产犊牛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