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消化系统

二、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包括2部分——消化管和消化腺。消化管由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大肠(盲肠、结肠和直肠)和肛门组成。消化腺因其所在的部位不同,分为壁内腺和壁外腺。壁内腺位于消化管壁内,如胃腺、肠腺和黏膜下腺等。壁外腺位于消化管壁之外,有导管通消化管,如肝、胰和唾液腺等。

(一)口腔

消化管的起始部。前壁为唇,两侧为颊,背侧壁是硬腭,底面有舌附着,后接咽的口咽部。唇、颊与齿(齿弓)、齿龈之间称为口腔前庭,齿弓以内的部分称为固有口腔。口腔内表面有黏膜被覆。

1.唇

牛唇短而厚,不灵活。分上唇和下唇,其游离缘共同围成口裂,黏膜深层有唇腺,腺管直接开口于唇黏膜表面。口唇有较敏感神经末梢。上唇中部和两鼻孔之间的无毛区,称为鼻唇镜,表面有唇腺分泌的液体。

2.颊

颊位于口腔两侧,主要是颊肌,外被皮肤,内衬以黏膜。在颊肌的上缘和下缘均有颊腺,颊腺管和腮腺管直接开口于颊黏膜表面。

3.硬腭

硬腭构成固有口腔的顶壁,向后与软腭相延续。硬腭黏膜层厚而坚实,黏膜下层有丰富的静脉丛。硬腭正中有1条腭缝,腭缝两侧有多条横行腭褶。

4.舌

分为4部分。舌尖:为前端游离部分,活动性大。舌体:位于左、右列臼齿之间,附着于口腔底壁的部分。舌系带:舌尖与舌体交界处的腹侧有1条与口腔底相连的黏膜褶。舌根:为附着于舌骨的部分,与软腭间构成咽峡。牛舌舌尖灵活,是采食的主要器官,舌根和舌体较宽厚,舌背后部有1个隆起椭圆形的舌圆枕。

5.齿

位于切齿骨、上颌骨和下颌骨的齿槽内。齿排列在弓状的上齿弓和下齿弓上,照位置可分为切齿和颊齿(臼齿)。切齿由内向外依次称为门齿、中间齿和隅齿,颊齿分为前臼齿和臼齿。奶牛没有上切齿,幼畜初生的齿叫乳齿,到一定的年龄,除犬齿及臼齿外,切齿及前臼齿均先后脱换为恒齿或永久齿。齿主要由齿质、齿冠、齿根、齿髓、齿颈、齿龈构成。具有切断、撕裂和磨碎食物的作用。

6.唾液腺

分泌唾液的腺体。唾液腺有位于耳下方,下颌骨后缘不正四边形的腮腺;呈V字形发达的下颌腺;分上、下两部的舌下腺,上部以许多小管开口于口腔底,下部以1条总导管与下颌腺管伴行或全并,开口于舌下肉阜。

(二)食管

是连于咽和胃之间的肌质管,主要功能是运送食物入胃。牛的食管在颈部起始段位于喉和气管的背侧,向后方延伸,逐渐转到气管的左侧,形成食管襻,到胸前口处又重新转到气管背侧进入胸腔。食管入胸腔后,在纵隔内后行,经膈的食管裂孔进入腹腔,沿肝的背缘与胃的贲门相接,食管壁内的食管腺不属于消化腺。

(三)胃

位于腹腔内,膈和肝之后,是消化管在膈后方的扩大部分,前端以贲门接食管,后端以幽门与十二指肠相通。作用是贮存食料并对其进行初步的机械性和化学性消化。奶牛的胃为多室胃。

1.多室胃

反刍胃包括:瘤胃、网胃、瓣胃、皱胃。前三胃又合称前胃,黏膜无腺体,相当于无腺部。皱胃又称真胃,参与对食物的消化。成年奶牛胃容积110~235L。瘤胃约占80%、网胃5%、瓣胃7%~8%、皱胃8%~9%。4个胃共约占体重2.5%,其中前3个胃约占总重89%,皱胃只占1l%。4个胃包括内容物时常可占体重达15%。牛胃各胃室的容积和形态在出生后随年龄而有变化,到1岁至1岁6个月时,达到成年时的比例。

(1)瘤胃:占总体积的80%左右。几乎占据整个腹腔左半侧,前至膈,后达盆腔入口;后腹侧部并越过正中平面而突入腹腔右侧。瘤胃左侧壁面与腹壁相接触,右侧脏面主要与肠、肝、瓣胃和皱胃相接触。背侧缘大部分与膈脚和腹顶壁相连接,腹侧缘则置于腹底壁上。形态似左右略扁的大囊,左、右纵沟,前、后沟,背侧冠状沟和腹侧冠状沟,把瘤胃分为背囊和腹囊、后背盲囊和后腹盲囊。

(2)网胃:占总体积的5%。位于膈的后方,体正中平面两侧,与第6~9肋间隙相对,在瘤胃房之前,二者间瘤网胃沟为界,膈面隆凸与膈相接触,脏面与瘤胃房相对。网胃底则置于胸骨后端和剑状软骨上。形状呈略前后扁的梨形。贲门开口于瘤胃与网胃移行处。

(3)瓣胃:占总体积的7%~8%。奶牛瓣胃位于右肋部,与第6~11肋间隙的下半相对,接近右腹壁。形状为略侧扁的球形,瓣胃弯凸向右,向后上方;瓣胃底凹较短,向相反方向。脏面向左略向后,与瘤胃腹囊接触;壁面向右略向前,与膈、肝和胆囊接触。

(4)皱胃:占总体积的8%~9%。胃底和胃体位于网胃后方的腹底壁上,主要在腹腔的剑状软骨部,其纵轴略横向。幽门部则在皱胃后方沿右肋弓转而向后向上,在肝的脏面与十二指肠相连接。皱胃左侧(脏面)与瘤胃隐窝相接触,右侧(壁面)与右腹壁相接触。皱胃大弯向腹侧,向左;小弯向背侧,向右。形状为弯曲的长梨形囊,可分为胃底、胃体和幽门部。

2.牛胃结构

瘤胃有前、后肉柱,左、右纵柱和背、腹冠状肉柱。瘤胃内面形成长达1cm,无数个圆锥状至叶状的瘤胃乳头,腹囊、盲囊和瘤胃房的乳头最发达,向肉柱方向逐渐减小;肉柱以及背囊的顶无乳头。网胃黏膜形成许多如蜂房状的小室(网胃房)、次级褶,褶上分布有小的乳头。网胃的肌膜发达,并与反刍时的逆呕有关。当牛吞食了尖锐物体停留在网胃中时,常可穿透胃壁和膈而刺破心包,引起损伤性网胃炎和心包炎。网胃沟/食管沟:从贲门口起,沿瘤胃右壁经瘤网胃口、网胃右壁到网瓣胃口,沟略呈螺旋状,沟底黏膜形成一些浅的纵褶。瓣胃内部有许多互相平行瓣胃叶。皱胃衬以腺黏膜,胃底和大部分胃体的黏膜形成6~7对与胃纵轴斜行的皱胃旋褶,向后逐渐减小,沿皱胃小弯有皱胃沟,形成幽门圆枕。皱胃黏膜可划分为3个腺区:环绕瓣皱胃口的狭带为贲门腺区;胃底和大部分胃体为胃底腺区,呈灰红色;幽门部和一部分胃体为幽门腺区,淡而略带黄色,常形成一些暂时性的皱褶。

(四)肠

消化管最长的部分,始于胃的幽门,终于肛门。是食物消化、分解、吸收的地方。根据管径可分为小肠和大肠。小肠长度与食物的性质有关,肉食兽的较短,草食兽的较长:狗肠为体长的5倍,猪为15倍,牛为20倍,羊为25倍,马仅为10倍,但大肠的直径较大。奶牛的肠虽较长,但仅占腹腔右侧半的一部分,悬挂于总肠系膜上,并藏匿于网膜上隐窝内。肠的分段如下:

1.小肠

牛小肠平均长40m,直径5~6cm。小肠长而直径较细,始于幽门终于盲肠,与结肠交界处的回肠口,又可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是食物进行消化和吸收的主要部位。

(1)十二指肠:平均长lm,位置较固定。在十二指肠系膜下,第9~1l肋骨下端起始于幽门,十二指肠前部在胆囊内侧沿肝的脏面向背侧行,形成“S”形的乙状曲;然后向后移行为降部,以十二指肠系膜附着于结肠袢的外侧,至髋结节。此两部分位于网膜上隐窝之外而在腹膜腔右侧,再折转向左向前,移行为十二指肠升部。至胰腺腹侧面折转向下,移行为空肠。十二指肠结肠韧带连接降结肠,常作为十二指肠与空肠的分界。

(2)空肠:很长,形成无数肠袢附着于总肠系膜边缘,占据腹腔右侧的腹侧一半,前与肝、胰、瓣胃和皱胃相接触,后达盆腔入口;左侧与瘤胃相接触,腹侧隔着大网膜而置于腹壁上。空肠后部的肠袢,因系膜较长而游离性较大。

(3)回肠:较短而直,是小肠较短的一段,与空肠无明显分界,悬于总肠系膜的后部,与空肠一同为小肠的系膜部。回肠以回盲韧带与盲肠相连接,回肠末端以回肠口开口于盲肠与结肠交界部的腹内侧壁,约牛的第4腰椎。开口处以黏膜褶形成隆起的回肠乳头。

2.大肠

直径较粗。分为盲肠、结肠和直肠3部分,大部分与小肠相差不多,肠壁也与小肠一样,平滑而不形成肠带和肠袋。主要功能是消化纤维素,吸收水分,形成和排出粪便等。

(1)盲肠:大肠的第1段,具有1个盲端,在盲结口处与结肠直接相连续。肉食兽的盲肠最短,猪和反刍兽的稍长,马的最长,最发达。盲肠一般位于腹腔右侧,盲肠基附着于右腹胁上部,游离盲端的位置因动物种类而有不同。

(2)盲管:是呈圆筒状的盲管,从相当于右腹胁最后肋骨下端的回肠口起,沿右腹壁向后延伸。盲端钝而游离,充盈时可突入盆腔内,或在盆腔入口处弯曲而向左;背侧以短的盲结襞与结肠近袢相连接,腹侧以回盲襞与回肠相连接。

(3)结肠:大肠较长的一段,顺次又分为升结肠、横结肠和降结肠。从盲肠结肠交界处沿腹腔右侧向前,此段为升结肠。升结肠长,排列成各自不同的升结肠肠袢,分近袢、旋袢和远袢3段。近袢呈“S”字形,向前-向后-向前。旋袢的直径与小肠相似,沿矢状面卷曲成椭圆形的结肠盘,可分为向心回和离心回两段:向心回和离心回在牛各有1.5~2圈,离心回的最后1圈在相当于第1腰椎处延续为远袢。横结肠由右侧通过肠系膜前动脉前方而至腹腔左侧,此段为横结肠;悬于短的横结肠系膜下,背侧为胰腺。再在腹腔左侧沿肠系膜根和肠系膜前动脉的左面转而向后行,此段为降结肠。最后形成乙状结肠入盆腔,延续为直肠。

(4)直肠:大肠的第3段,较短、较直,位于盆腔内。直肠当蓄积粪便时能大大扩张,后部末端在肛背前扩大形成不明显的直肠壶腹。直肠肌膜的纵肌较厚,并形成1对直肠尾骨肌,从直肠背侧向后连接于前几个尾椎椎体。

3.肛管和肛门

肛管是消化管的末段,后口为肛门。肛门内有括约肌、肛提肌。

(五)肝、胆和胰

1.肝

(1)作用:动物体内最大的腺体。作用为加强胰液分泌和乳化脂肪,合成储存肝糖元,解毒,参与糖类、脂类、蛋白质以及维生素的代谢,血库,造血器官。

(2)形态:质坚实而脆,略有弹性,一般呈中央厚、四周薄的扁平形,肝位于膈的后方。①颜色:在青年和营养良好的个体为淡褐色,老畜和消瘦的个体为深红褐色,哺乳幼畜略带黄色。②位置和固着:肝因发达的瘤胃而几乎完全被推移到腹腔右侧,占据右肋部。原来横列的背缘转变为左缘,右叶朝向背侧,左叶则朝向腹侧。膈面隆凸,最前方达第6肋间隙,长轴斜向后向上,达最后肋间隙或肋骨的背侧端。有三角韧带、冠状韧带、肝圆韧带、镰状韧带。③分叶:无叶间切迹,分叶不明显。2个缘:右缘(腹缘):锐,具有一些圆韧带切迹,将肝分为叶;左缘(背缘):钝圆,后腔静脉,左有浅的食管压迹。左叶:腹侧;右叶:背侧有胆囊,以胆囊管与肝总管汇合而成胆总管;中叶:方叶,以肝门分为右侧的方叶和左侧的尾叶;尾叶:有覆盖于肝门上的乳头突和突出于肝背侧的尾状突。尾状突发达,和肝右叶形成深的肾压迹。容纳右肾前端。④两个脏面:壁面和脏面;前者隆凸,与膈相贴;后者凹,与胃、肠、肾等接触并形成相应的一些压迹。脏面中央有1个肝门,为门静脉、肝动脉、肝神经,以及淋巴管和肝管等进出的部位。

2.胆

胆有胆囊和胆管。胆囊呈梨形,较大,长10~15cm。胆囊底突出于肝右缘以外,因此与腹壁相接触,其位置在牛相当于第10~11肋间隙的下部。肝总管出肝门后,与胆囊管汇合,形成较粗的胆总管,开口于十二指肠前部乙状曲的第2曲。

3.胰

胰是具有外分泌和内分泌双重功能的腺体。位于十二指肠的前部和降部邻近,几乎完全位于腹腔右侧,包于十二指肠系膜内,胰体和右叶位于肝的脏面。右叶在十二指肠系膜内沿十二指肠降部向后延伸,到第2至第4腰椎。胰呈淡至深的黄褐色,柔软而具小叶结构。胰小叶可分为狭的体叶、左叶和较大的右叶。胰体背侧面有胰切迹或胰环,供肝门静脉通过。胰左叶位于瘤胃背囊与左膈脚之间,以结缔组织与之相连,向左侧延伸,达脾的上端。左叶背面在门静脉与后腔静脉之间是游离的,形成网膜孔的腹内侧壁。胰右叶沿十二指肠降部向后延伸。胰的导管(主胰管/副胰管)由胰右叶走出,在胆总管开口之后30~40cm开口于十二指肠降部,牛只有一支副胰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