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发病原因
造成肢蹄病的原因很多,该病多由节瘤拟杆菌和坏死厌气丝杆菌引起。节瘤拟杆菌能产生蛋白酶,消化角质,使蹄的表面及基层易受侵害,其在坏死厌气丝杆菌、坏死梭杆菌等病菌的协同作用下,可引起明显的腐蹄病损害。此外化脓性棒状杆菌和其他化脓性细菌、结节状拟杆菌、产黑色素类杆菌、脆弱类杆菌、坏死杆菌、螺旋体、粪弯杆菌、梭杆菌、球菌、酵母菌及其他一些条件性致病菌也是引起腐蹄病的病原。从以下方面可以分析其病因:
1.营养因素
不平衡的营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会导致蹄病发生。饲料矿物质缺乏,日粮矿物质钙、磷、锌含量不足或钙磷比例失调,导致奶牛骨质疏松、蹄部角质软化和蹄变形。日粮微量元素缺锌,影响蹄角化过程。日粮缺乏维生素A、D、E,机体骨质疏松、白肌病。日粮碳水化合物含量过多,结构不合理,引起瘤胃酸度过高而致蹄叶炎。过量补喂蛋白质或已霉变的粗、精饲料易造成蹄叶炎发生。
2.环境因素
蹄病的发生与季节变化有关。在炎热、多雨、潮湿的季节,粪尿、污水排除不畅,运动场、圈舍潮湿,蹄部长期在污水中浸泡,蹄角质变软,机体抵抗力下降,加上病原菌繁殖快,肢蹄易感染发炎。畜舍内外主要是牛床及运动场的建筑材料及建筑结构,应松软平整清洁干燥,否则极易造成奶牛患肢蹄病。地面的质量对奶牛的肢蹄影响很大。坚硬的水泥地面、脏、氨气浓度大的卫生条件,易造成奶牛肢蹄挫伤、疲劳和损伤而发生感染。
3.饲养管理
缺乏牛蹄保健观念,没有定期修蹄与护蹄,日常洗刷保洁、药浴护蹄和季节性计划修蹄等工作重视不够,蹄病可大量发生。干奶期过于肥胖,饲养密度过大,饲槽过低,运动场面积过小,奶牛运动不足,均都是蹄病发生的诱因。管理不善,防疫不严,传染病、寄生虫病流行也可引发蹄病。
4.疾病因素
产后胎衣不下、坏死杆菌病、子宫内膜炎、乳房炎、产后综合征等疾病时可继发蹄病,此时奶牛身体虚弱,蹄病也较难治疗。病牛血浆中凝血酶原、凝血因子及纤维蛋白含量的增加,易造成微血栓的形成,特别是在机体的末梢部位,导致末梢器官部分血循障碍,造成蹄角质部角化不全,从而引起变形蹄。蹄负担过重和蹄壁支撑力不足,导致蹄变形、皮下炎症和溃疡而发生急、慢性蹄叶炎。霉菌毒素、瘤胃酸中毒、血液内毒素的存在促使小血管内形成微血栓,易导致蹄叶炎、蹄部皮肤坏疽。
5.遗传因素
蹄病有一定的遗传力,不良的蹄形母牛的后代容易发生蹄变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