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场的生物安全
(一)奶牛场的饲养环境卫生
饲养环境卫生不仅仅需要清扫,而且要有“地要天天扫”的理念,且要长期坚持。清扫结束要进行药物——消毒剂消毒。
1.消毒剂的作用机理
(1)使蛋白/核酸变性、发生沉淀。大部分消毒剂的作用机理,其特点是无选择性,可损害一切活性物质,属于原浆毒。如酚类、醇类、醛类等,主要用于环境消毒。
(2)干扰酶系统。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损害酶的活性基因,或因化学结构与代谢物相似,竞争或非竞争地同酶结合,抑制酶的活性。如重金属盐类、氧化剂和卤素类。
(3)增加膜的通透性。降低表面张力,增加膜的通透性,引起酶和营养物质漏失及水的渗入,使病原体破裂或溶解。如季铵盐类。
表6-2 常用消毒剂的作用机制
资料来源:http://www.docin.com/p-1021415055.html。
2.环境卫生和消毒管理
(1)环境条件和卫生设施:
A.新建奶牛养殖场应选择平坦、背风向阳、排水良好的地点,周围应设绿化隔离带。具有清洁、无污染的充足水源,地下水位在2m以下。建筑牛舍时,地面、墙壁应选用便于清洗消毒的材料,以利于消毒,具备良好的粪尿排出系统。奶牛养殖场内,净道与污道分开,避免交叉,排污遵循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原则。牛场与其他畜奶牛场、居民区及交通要道保持500~1000m距离。
B.进出奶牛场的大门设车辆消毒池,主大门的侧门设行人消毒池,有条件的设人员消毒室和喷雾消毒设施。消毒室中安装紫外灯,设洗手盆。
C.常年保持牛舍及其周围环境的清洁卫生、整齐,创造园林式的生态环境。运动场无石头、硬块及积水,每天要清扫牛舍、牛圈、牛床、牛槽,粪便、污物应及时清除出场,进行堆积发酵处理。禁止在牛舍及其周围堆放垃圾和其他废弃物,病畜尸体及污水污物进行无害化处理,胎衣应深埋。
D.夏季做好防暑降温及消灭蚊蝇工作,每周灭蚊蝇1次。冬季做好防寒保温工作,如架设防风墙,牛床与运动场内铺设褥草等。
E.奶牛场应设专用病牛隔离舍和粪便处理场所,配套相应设施。
(2)消毒管理措施:
A.环境消毒:牛舍周围及运动场,每周用2%的氢氧化钠或生石灰消毒1次。牛场周围、场内污水池、下水道等每月用漂白粉消毒1次。在大门口和牛舍入口设消毒池,使用2%的氢氧化钠溶液消毒,每天更换1次。
B.人员消毒:紧急防疫期间,禁止外来人员进入生产区参观,其他时间进入生产区时必须经过严格消毒,严格遵守牛场卫生防疫制度。饲养人员定期体检,患人畜共患病者不得进入生产区,及时在场外就医治疗。喷雾消毒和洗手应用0.2%~0.3%的过氧乙酸药液或其他有效药液,每天更换1次。
C.用具消毒:饲喂用具、料槽、饲料床等定期消毒,可用0.1%的新洁尔灭或0.2%~0.5%的过氧乙酸。日常用具,如兽医用具、助产用具、配种用具、挤奶设备和奶罐等,在使用前后均进行彻底清洗和消毒。
D.活体环境消毒:定期用0.1%的新洁尔灭、0.3%的过氧乙酸或0.1%的次氯酸钠等进行活体牛环境消毒。消毒时避免消毒剂污染到牛奶。
E.牛体消毒:在进行挤奶、助产、配种、注射及其他任何有接触奶牛的操作前,先对相关部位进行消毒。
F.设施清洁与消毒:每年春、秋2季,用0.1%~0.3%的过氧乙酸或1.5%~2%的烧碱,对牛舍、牛圈进行一次全面大消毒,牛床和采食槽每月消毒1~2次。
G.粪便消毒:牛粪采取堆积发酵处理,堆积处每周用2%~4%的烧碱消毒1次。
H.草料库消毒:饲料存放处要定期进行清扫、洗刷和药物消毒。
(二)奶牛场的生物安全
改善和治理奶牛的养殖环境是为了保护人和动物的健康,只有健康的奶牛才能生产出安全优质的牛奶。安全优质的牛奶才是人们的生活所需,建立生物安全屏障是保障奶牛福利的基本要求。
1.个体标识和档案
(1)实行动物免疫标识管理制度,凡按国家规定实行强制免疫的动物疫病,对免疫过的奶牛应加挂免疫耳标,并建立免疫档案。
(2)建立健全奶牛场防疫、检疫档案,内容包括奶牛来源、检疫情况、免疫接种情况、发病死亡情况及原因、无害化处理情况、实验室检查及其用药情况、免疫标识及保健卡发放情况等。
2.疫病检疫和监测
(1)结核病检疫:每年春、秋季节对在群奶牛各进行1次结核病检疫,阳性牛一律实行扑杀。
(2)布氏杆菌病检疫:每年应对奶牛进行两次布病检疫,凡阳性奶牛一律扑杀。
(3)其他监测: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其他疫病的监测。干乳前15d,泌乳奶牛进行隐性乳房炎监测,阳性者及时进行防治。
3.引进奶牛检疫
(1)国内异地引进奶牛,要按规定对结核病、布病、传染性鼻气管炎、白血病等进行检疫。
(2)国外引进的奶牛除按进口检疫程序检疫外,应对白血病、传染性鼻气管炎、黏膜病、副结核病、蓝舌病等复查1次。
(3)引进牛到达调入地后,在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监督下,进行隔离观察饲养14d,确定健康后方可混群饲养。
(4)疯牛病预防:禁止在奶牛饲料中添加和使用反刍动物源性肉粉、骨粉等动物源性饲料。
4.奶牛场的消毒误区
(1)消毒前不做清洁:消毒前必须消除污物,否则,污物阻碍消毒剂与病原体接触,降低消毒效果。消毒剂与有机物,尤其是与蛋白质,可结合成为不溶性的化合物,阻碍消毒作用的发挥。消毒剂被大量的有机物消耗,降低了对病原微生物的作用浓度。
(2)带牛消毒的误区:带牛消毒不限于活体牛的体表,应包括整个牛体所在的空间环境。许多病原微生物是通过空气传播的,空气消毒主要控制此类疾病,可取得较好的消毒效果。带牛消毒将喷头高举空中,喷嘴向上喷出雾粒,雾粒可在空中悬浮一段时间后缓缓下降,除与病原体物接触外,还可起到除尘、净化、除臭等作用,在夏季有降温作用。
(3)消毒流于形式:消毒要制定周密的计划,是饲养管理和疾病控制的重要环节。消毒对行政区和生产区可有不同的要求,对进入生产区的人员必须严格按程序和要求进行消毒,不论是行政领导、技术人员或饲养工人,都应执行。对外来人员要求严,对本场人员要求松最为普遍。本场人员一般不经任何消毒从饲料间、粪场等通道进入生产区的。
(4)过分依赖消毒:消毒是构建有效生物安全的组成部分之一,但不是全部。生物安全中,同等重要的还有许多环节,如病死畜禽的无害化处理、环境控制、污水粪便处理、消灭蚊蝇和老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