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奶牛遗传改良进展

一、国外奶牛遗传改良进展

近些年来,欧美国家受配额管理制度或限制生产等影响,奶牛头数有所下降,但平均单产均有较大提高,总产奶量基本保持稳定或略有增长。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奶牛数量一直处于下降的状态,1953年为2169.10万头,1990年下降至999.30万头,首次跌破1000万头,2012年为923.30万头,同比1990年下降7.6%,相比于1953年下降57.43%。相对于奶牛数量的不断下降,美国牛奶产量却逐年增加,一直保持着上升的趋势。1970年美国牛奶产量为5307万t,到2012年上升至9086万t,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29%。生产效率的提高带来了牛奶产量的快速增长,得益于美国先进的育种技术、科学的饲养方法(饲料配方的改进等)和优良的养殖环境等。美国奶牛的单头产奶量不断增加,1970年,美国奶牛单产为4424kg,2012年达到9682kg,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88%。

图5-1 美国奶牛单产及增幅

(资料来源:张亚伟、刘桂珍、朱增勇,《我国与美国奶业生产比较分析》,《黑龙江畜牧兽医》,2013年第10期第37~39页。)

单产水平改善的一个核心驱动因素是行业进行了快速规模化。规模牛场通过采购优质种牛、加大牛场基建投资以及采用先进的管理理念,从而规模牛场的竞争力较散养户更胜一筹。自1985年以来,美国奶牛的种群数量不断减少,但是种群规模不断增加。加拿大1970年有奶牛场122194个,存栏奶牛239万头,平均每个场饲养奶牛20头,单产5000kg,2001年奶牛场减少到18673个,存栏奶牛减少到114万头,平均每个场饲养奶牛61头,单产提高到9721kg。

1.公牛站建设

欧美各国的公牛站特别重视后备公牛的培育,根据奶牛育种值水平与实际的产奶、外貌等结合,选配不同的优秀公牛培育留养后备公牛;同时从不同区域奶牛育种水平发达地区适量进口优秀奶牛胚胎培育公牛,丰富本站、本国的奶牛血缘。每个公牛站每年的培育数量在200~500头不等,淘汰率在80%~90%,公牛的选择强度很高,而且只有经过鉴定的公牛冻精才能上市销售与配种,确保整个国家的奶牛育种水平年年上新台阶。

公牛站也重视后备公牛的后测工作。后备公牛尽快地让它早采精,尽可能快地让配种员按照一定的试配冻精数量、配种奶牛场、配种区域在较短的时间内(一般2个月)完成配种,到配种牛下旬发情或45d后孕检时发现空怀,根据计划要求,在不同的奶牛场再次实施试配,确保试配公牛在相当数量的地区、奶牛场有相当数量的后裔女儿。

公牛站重视与奶牛协会、科研机构、DHI实验室、奶牛场的合作,特别在与科研机构对奶牛应用技术的研究、公牛辅助基因标记选择、性控分离技术等方面,研究的方向能转化为有效的生产力,做到了双赢。积极参加国际公牛组织,在一些问题的解决上,依靠协会的力量,能够办成事。公牛站的配种员在做配种工作时,为奶牛场做一些不赚钱但能帮助奶牛场解决实际问题,包括提供奶牛场日用品、选种选配等等的服务,巩固自己的冻精销售地盘。

2.育种方向

奶牛育种已经由过去单纯追求牛奶产量逐渐转变为全面育种阶段。更多奶牛发达国家在进行奶牛育种目标的经济评估时,考虑5个甚至6个性状,进行综合育种值的估计。近5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在性状中注重奶牛繁殖力的问题,并且在育种值估计中不断加大繁殖力的权重,如德国、丹麦、荷兰、法国、美国等。由于奶牛生产寿命(使用年限)的长短与奶牛经济效益有较高的遗传正相关,因此,各国对此性状的重视是可以理解的。5年来,各国在奶牛体细胞数的控制上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因此,对此项指标的权重进行了下调。奶牛育种值的估计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它与生产水平有密切关联。它决定于一个国家或地区一段时期内的育种目标。

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在奶牛育种方面的经验,对我国奶牛育种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奶牛的育种工作,不应是纯理论的研究,应该将重点放在如何将理论转化为可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技术手段,并且为技术手段设计出切实可行的技术通径,使其能为奶牛生产服务。这一点,国外奶牛育种工作可以给我们以新的启示。

图5-2 意大利公牛选育流程

(资料来源:张军民,《欧洲奶牛育种考察报告》,《中国乳业》,2009年第7期第76~7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