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中医张氏内科》简介
《海派中医张氏内科》这本书是由.张存钧,王松坡主编创作的,《海派中医张氏内科》共有233章节
1
编委会
主 编 郑 锦 颜德馨 石仰山 沈自尹 执行主编 严世芸 顾 问 朱南孙 蔡小荪 陆德铭 陈汉平 施 杞 夏 翔 编 委 (按姓氏笔画排...
2
编委会
主 编 张存钧 王松坡 副主编 朱抗美 朱凌云 杨杏林 编 委 (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 浩 王松坡 王慧君 付莉莉 朱抗美 朱凌云 伏 杰 刘小...
3
内容提要
张氏内科作为上海流传最悠久的本土中医流派之一,已绵延近400年,名医辈出。清末民初,张玉书、张骧云蜚声沪上,近现代又涌现出了如“国医大师”张镜人以及张伯讷、张存...
4
前 言
中医药是我国劳动人民在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以及与疾病做斗争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起来的医学科学,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重要贡献。新中国成立,特别是...
5
前 言
据《龙华张氏宗谱》记载,龙华张氏世居上海,已历27世。明代崇祯末年十四世祖张元鼎(字君调),弃仕从医,开创张氏医学先河。之后,张氏子孙绳其祖武,以医为业,代有传...
6
目录
目 录 编委会 编委会 内容提要 前 言 前 言 上篇 渊源与传承 第一章 历史传承 第一节 缘 起 第二节 传承与发展 一、奠基阶段(第一代至第五代) 二、...
7
上篇 渊源与传承
...
8
第一章 历史传承
...
9
第一节 缘 起
根据上海地方志的记载,张氏一门的先祖原系河南汴梁(今河南开封)人,南宋初有张铁一氏随宋室南迁,“偕沈、瞿、赵三姓由严陵徙居至上海高昌里张家浜,近龙华,后人遂呼为...
10
第二节 传承与发展
自明代崇祯末年张元鼎开创以医为业的张氏医学起,至今已经370余年。近400年来,悬壶济世即成为张氏一门的主要家传之术。张元鼎行医后,历经数代,至第六代张克振逐渐...
11
一、奠基阶段(第一代至第五代)
张氏医学源于自学。据家谱记载,张元鼎约于崇祯十六年开始行医,起因是家属中有多人先后因病去世,遂立志“不为良相,愿为良医”,弃仕从医,自学成才,开创了“张氏医学”...
12
二、成熟阶段(第六代至第八代)
至第六代张克振,张氏医学趋于成熟,此阶段以流派声名日益显赫,出现流派代表人物,为地方百姓和官府所肯定,并载入地方志为标志。《上海县志》收录了第六至第八代张氏医家...
13
三、鼎盛阶段(第九代至第十一代)
清代末年至民国时期,是张氏世医流派发展过程中的鼎盛阶段,此时传承已达9世,张氏族中以医为业者明显增多,张麟祥的4个儿子皆从家传而以医行市,长子世臻字晓云、次子世...
14
四、转型发展阶段(第十二代至今)
新中国成立初期,私人诊所逐渐向联合诊所过渡,进入了以公立医院为主体的时期。在20世纪50年代初,张氏后辈先后放弃私人开业,走出家门,分别进入公立医院、市卫生行政...
15
第二章 流派代表人物
...
16
张元鼎(1609—1692)
张元鼎,字君调。自幼聪慧,好学知礼,初业儒,淹贯经史百家。后因族中多人先后病逝,立志“不为良相,愿为良医”,遂弃仕从医,精研《灵》《素》,行道于乡里,辄获良效。...
17
张克振(1767—1833)
张克振,名承启,号佑亭。元鼎五世孙,张氏内科第六代传人。幼承家训,潜心钻研医术,贯通《内》《难》诸经,业益精,出而问世,每获奇效,声誉日起,其治病不计诊金多寡,...
18
张文澜(1797—1845)
张文澜,名钟涛,字文澜。克振长子,张氏内科第七代传人。张文澜是一位比较有远见的医家,考虑到要继续发扬光大张克振医业,就必须总结张氏医术经验,将往日的秘诀良方代代...
19
张麟祥(1822—1867)
张麟祥,字玉书,号黻堂。克振之孙,张氏内科第八代传人。继承祖业,尤深脉理,家乘称:“壮年术益精,名日起,断人生死,历历不爽,日治以百数,归家必在午夜。”且有医德...
20
张骧云(1855—1925)
张骧云,名世镳,字景和,号骧云,晚年更号隐庵、冰壶。玉书四子,张氏内科第九代传人。年十三父卒,悲痛若成人,恬淡寡欲,不乐仕进,以家世业医,寝馈于《灵枢》《素问》...
21
张衡山(1866—1929)
张衡山,名汝南,字衡山。竹云子,张氏内科第十代传人。据民国《上海县志》记载:衡山随叔张骧云习医,“能世其业,治疾有奇验,慷慨任侠。贫者踵门告贷,恒斥资不责偿,邑...
22
张星若(1873—1942)
张星若,名汝炳,号醒石。骧云长子,张氏内科第十代传人。14岁从父亲习医,尽得其传,擅治伤寒热病,亦善于调理。行医50多年,在张氏医学发展中起承上启下作用,主持续...
23
张庆钊(1895—1948)
张庆钊,字蔚孙。蔚云之孙,张氏内科第十一代传人。受父张鞠芗、叔祖张骧云及堂叔张星若教诲,继承医业,18岁悬壶襄诊。日治百人,医术精湛,并以“贫病不计施诊给药”为...
24
张庆增(1902—1956)
张庆增,字骧孙,号全素山人。张骧云长孙,张氏内科第十一代传人。自幼得其祖父张骧云和其父张星若真传,对伤寒温病、黄疸、霍乱诸证诊治造诣颇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
25
张庆俊(1911—1985)
张庆俊,字志英。张古农长子,张氏内科第十一代传人。1930年毕业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1954年进上海广慈医院(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1958年参与...
26
张庆基(1915—2004)
张庆基,字龙孙。张骧云之孙,张氏内科第十一代传人,教授、主任医师。受教于祖父张骧云,并随伯父张星若临诊学医,16岁独立应诊。擅治外感热病,秉承家传的熔伤寒与温病...
27
张庆森(1916—1991)
张庆森,字志雄。张氏内科第十一代传人,第二军医大学(现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教授,主任医师,首批全国名中医。9岁丧父,即从叔祖父张骧云、叔伯父张星若学医,...
28
张存汉(1915—1959)
张存汉,字清和。晓云曾孙,张氏内科第十二代传人。中医学校毕业,曾担任上海第一届医务工作者协会秘书长,是上海最早组织联合诊所的发起人之一。...
29
张存权(1917—2002)
张存权,字迪藩。蔚云曾孙,张氏内科第十二代传人。自幼刻苦读方书,从父张蔚孙临诊。治伤寒热病承传庭训,疗杂病善取各家之长,用药精练,灵活多变,讲究实效,带教学生一...
30
张镜人(1923—2009)
张镜人,名存鉴。竹云曾孙,张氏内科第十二代传人。全国著名中医理论家、中医临床家,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终身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上海市首届名中医、全国首届继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