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表性胃炎(非萎缩性胃炎)
浅表性胃炎是慢性胃炎的初始阶段,也是慢性胃炎中最多见的一种类型,在胃镜检查中占全部慢性胃炎的一半以上。浅表性胃炎病位在胃而与肝、脾关系密切。胃肠为市,无物不受,不论饮食失节(过食辛辣肥甘,或嗜食寒凉,或饥饱无度、饮食不洁等)、情志失调(抑郁伤感、多愁善思等)、外邪侵袭(包含各种理化因子的刺激)都容易损伤脾胃。脾胃居于中焦,乃气机升降出入之枢纽,脾胃升降有序,周身气机得以斡旋。上述各种致病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脾胃,妨碍脾胃运化功能,首先表现为气滞。气滞是所有慢性胃病的必有病机环节,气滞日久,郁而化热,可引起气滞热郁。另外,部分患者由于过食辛热,或温热之邪反复侵袭,或肝郁化热犯胃,可以直接引起胃热内蕴,反过来影响脾胃运化又可以导致气滞,可见上述两途终致气滞、热郁并见。
胃镜下胃黏膜水肿,或呈点线样、斑片状充血,黏膜表面分泌物增多,甚至有散在糜烂面、出血点。病理表现为炎性细胞增多、浸润。此皆提示浅表性胃炎与气滞热郁密切相关。浅表性胃炎患者临床上往往表现为胃脘痞满、疼痛、泛酸、嘈杂、口气秽浊等症状,舌质多偏红,苔薄黄或黄腻,脉弦数有力等都是气滞热郁之象。
在此阶段的治疗,应针对其病机特点,采用调气疏肝,清热和胃为主,可以选用四逆散合小陷胸汤加减。方中四逆散疏理肝脾,和胃畅中,兼能透解郁热。小陷胸汤《伤寒论》中用于治疗“正在心下”之小结胸病,黄连苦寒泄热,半夏辛温消痰,二者辛开苦降;瓜蒌甘寒滑利,既能助黄连清热化浊,又能助半夏通腑降气。二方合用能除热开郁,恢复脾胃功能。脾虚者,可酌情选用山药、扁豆等补而不滞之品;嘈杂明显,加重黄连用量,并加入栀子以助泄热平肝;泛酸者,可加煅瓦楞子、白螺蛳壳等以制酸和胃;胃脘疼痛明显者,选加延胡索、九香虫、徐长卿等;嗳气显著者,选加旋覆花(梗)、代赭石等;呕恶者,酌加陈皮、紫苏叶、竹茹等降气止恶;胀痛甚者,酌加制香附、延胡索、地枯蒌、八月札、郁金、丹参等气血同调;热象明显者,可灼加生地黄、知母、石膏、蒲公英等清热邪;有阴伤之象者,加南北沙参、石斛、芦根等益胃养阴。
另外,针对此类胃炎,张氏研制有成药清胃颗粒和香枳和胃片等用于该类胃炎的临床治疗,疗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