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派主要论著

第三章 流派主要论著

张氏内科肇始于明末,绵延14代,代有传人,迄今已近400年的历程,在伤寒热病及内科杂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形成了具有张氏独特风格的诊疗特色。

新中国成立以前,张氏内科以家传形式世代相承,临床经验的总结和传授多通过业医者的手抄本(资料)完成并保存。流派团队在流派基地建设期间,收集了张玉书、张蔚云、张骧云、张骧孙、张龙孙等诸多医家处方、讲稿手迹以及相关的图片、实物数千余张(件),为今后进一步的挖掘、整理工作提供了丰富的原始资料和素材。

张镜人执笔的《上海张氏医学经验介绍》《张骧云的医学成就》等对张氏内科的学术经验与学术思想进行了比较概括性的总结。此外,张镜人的《张镜人谈胃肠病》、张伯讷的《二仙汤研究》论著,《张志雄医案》《张存权医案》以及近期整理的《国医大师临床经验实录·张镜人》《张氏内科集验·热病经验选集》《张氏内科集验·杂病经验选集》等诸多文献或书籍,都从不同的角度客观地呈现和反映了张氏内科的学术特色,可以为中医临床所参考或借鉴。

《张志雄医案选》(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1978年),该书由张志雄弟子殷德燧、张剑秋、朱秋琴跟师整理而成。全书分温热病类、肺证类、脾胃证类、肝胆证类、心证类、肾证类、虚损证类、妇科证类、其他证类9个部门,内容翔实,病证客观,疗效切实,反映了张志雄主要的临床治疗经验和辨证施治的特点,有较大的临床实用价值。

《中华名中医治病囊秘·张镜人卷》(文汇出版社,1998年),本书从临床实践出发,分证治经验篇(含伤寒热病、心病、肺病、脾胃病、肝胆病、肾病、风湿病等18门)、用药薪传篇、医案选粹篇(含热病7例、心病10例、肺病5例、脾胃病14例等)。全书理论性强,涉及面广,且有较高实用价值,对临床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张镜人谈胃肠病》(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5年),该书是张镜人脾胃病理论、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及展示。全书分为基础知识、病因和检查方法、常见症状的辨证、胃肠病诊治、护理和调养等章节。涉及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溃疡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胃肠道肿瘤等的论治及经验。全书着眼于“谈”字,重在科普,通俗易懂,反映了张镜人诊治胃肠病的主要观点和独到经验。

《张镜人诗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张镜人家学源远流长,国学功底深厚,年方14岁随父母游览杭州时,即写下了2首五言绝句和1首五言律诗,诗情画意跃然纸上。此后,每有朋友聚会、重要会议、中医界盛事,或游历祖国名山大川,或有感于亲情、友情、师生情,情动于中,即有感而发,思绪如潮,涌向笔端。如1982年7月写的一首《醉花阴》词中表述了他毕生追求的志向和目标,词的后半阙是:“中医宝库称丰富,本草饶研究。愿效李时珍,泽惠神州,亿万人增寿。”

《张镜人诗集》收集了张镜人在各个时期,不同场合的诗词,反映了他对古典诗词的修养甚深,今人已少有其匹。诗集中有五绝、五律、七绝、七律,有排律长句,有各种词牌的词。这些诗词在创作上难度很高,在平仄、音韵、对仗、用典、起承转合等方面,都有严格要求。

《中医临床方笺集》(上海市静安威海路地段医院印,1976年),张存权主编。该书是“为了继承和发扬祖国医药学,领导要我们老年中医师将长期来在临床工作中所取得的实践经验加以总结,以便整理”而成,收录了张存权数十年积累的病例资料,病案涉及热病、内科疾病、妇科疾病等数十种疾病的诊治及用药,并由张存权亲自撰写前言、按语、点评等,真实反映了张存权的学术认识和经验,值得一读。

《国医大师临床经验实录·国医大师张镜人》(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年),王松坡主编。本书是有关张镜人学术思想、临床经验的集成之作。全书在既往发表的专著、论文基础上精选代表性内容,进一步整理、总结张镜人医案、医话、医论等精华部分结梓出版。分为学术特色、方药心得、验案撷英、薪火相传(讲稿摘录和论文选编)、医话随谈、成才之路、年谱7部分,全面展示张镜人的学术特色、临证思辨特点、张氏内科的传承与创新、临床用药特色和辨证施治之精妙处。

《张氏内科集验·热病经验选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年),张存钧、王松坡主编。该书是在收集、挖掘、梳理张氏内科历代传人有关伤寒热病资料的基础上汇编而成,内容包括流派简介、热病诊治特色、热病医论精选以及历代医家医案选4部分。较全面地反映了张氏内科诊治热病的学术观点、用药特色、诊疗经验,以及长期以来学术上继承、发展、创新的思路,对于目前发热性疾病的中医药诊治具有较高的参考和指导价值。

《张氏内科集验·杂病经验选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年),张存钧、王松坡主编。该书系前书《张氏内科集验·热病经验选集》的“姊妹篇”,主要收载了历代张氏传人除外感热病之外的内科各类疾病(即平时所谓的“内科杂病”)的诊治经验,因此涵盖的范围更广,涉及病种更多。除临床医案、医话或医论外,还总结了张氏特色的临床验方和优势病种的经验方药。同时,本书还收录了张氏五代传人的部分膏方脉案,体现了防治结合、治未病的思路和方法。本书是研究张氏内科学术脉络、学术特色和临证经验的重要书籍之一。

《敏于行·讷于言》(上海浦江教育出版社,2016年),朱抗美、李其忠、方肇勤主编。本书是由张伯讷的多名弟子撰写的有关回忆录等汇编而成的图文录,包含有张伯讷为人、为医、行事等诸多方面的真实记录和大量图片、手迹等资料,还包括二仙汤实验及研发的故事、张骧云膏方赏析、张伯讷学术年表等内容,是研究张伯讷学术生平、成才之路等很有价值的参考书。

《张元鼎流派研究》(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7年),朱凌云主编。本书是反映张氏内科传承历程的一本大型学术图录,包含以德胜人、君调医脉、家传师承、创新发展、科研论述等相关章节,书中收录了历代传人简介、医著医论医事、医德人文风采、历代传人成就等内容,配发了部分实物、处方手迹、历史资料等照片,以图文形式并现,比较客观地展示了张氏医学的形成与发展历程,是研究张氏内科历史与发展的重要书籍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