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温的发展可有两种趋势

二、暑温的发展可有两种趋势

一般来说,暑温初起,经过上述治疗,能达到使其从表而解的目的。但也可由于受邪较重,正气虚弱或治疗上的失当等种种因素,病邪不能从表解而病情进一步发展,这在临床上是屡见不鲜的。因此掌握暑温病机,认识其发展规律,细察其病情变化,随其病势之进展而进行辨证施治,当为医者至为重要的职责。根据临床经验,暑温的发展,主要有两种趋势:一种是热陷心营而出现神志昏迷,这就是叶天士所说的“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的“逆传”表现。其病机在逆传,说明这种情况不是按温热病的一般规律发展,而是出现了一种“突变”,使病情急剧变化,故称“逆传”。这时的病势严重,变化多端,危险性大,治疗务必及时、果断,以清心开窍,泄热凉营为主,可选用清营汤、清宫汤、安宫牛黄丸等方药。也可因体温过高,邪热鸱张,热甚动风而出现抽风痉厥等证,此亦属险象,不能掉以轻心,若失治、误治,治则变化莫测。应于清热凉营之中加入镇痉熄风之剂,如羚羊角、钩藤、紫雪丹之类。张氏内科传统经验,此时病邪虽已内陷心营,仍可清中带宣,凉中带透,采用生地黄配豆豉之黑膏方治疗,使邪热从里出表,给以出路,达到邪去而正安的目的。

另一种趋势是由于挟湿,或为湿热留恋气分之证。临床可见发热朝轻暮重,胸闷脘痞,泛酸便溏,舌苔白腻等证。这时在辨证上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分清热与湿孰轻孰重,所谓“暑温”和“湿温”的界限也在这里,笔者很赞赏先贤秦伯未的观点,“暑之偏于热为暑温,暑之偏于湿为湿温”。由于暑热之邪与湿相结,在治疗上比单纯的清暑热和化湿要困难得多,正如下面要讲到的,暑热本身很容易伤气耗阴,这时如果再加上燥湿药,那就不更要伤其阴了吗?其实,笔者个人经验燥湿虽可伤阴,但湿不去,热就无以清,湿去才可热清。因此,燥湿可以大胆些,只要见到舌苔厚腻,湿邪较重者,就可重用苍术、厚朴之类,先化其湿,这好比“铲饭滞”,薄薄的锅巴不好铲,只要把它烤黄一点,一铲就可以铲起来了。当然也要掌握火候,过头了,就会烧焦粘底,铲破锅底。这也是张氏内科治湿温病的经验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