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暑热伤气耗阴(津)

三、关于暑热伤气耗阴(津)

暑为火热之邪,最易伤气耗阴(津),这是大家都能理解的,事实也是如此。伤气耗阴(津)的根本原因在于暑热之邪,因而清暑热之邪为治疗首务,如前所述,病在气分白虎汤为其主方,白虎属辛凉重剂,有使邪从表外泄的作用,其用意仍在于使邪有所出路,而达到退热的目的。如果暑热已经伤气耗阴(津),那么单用白虎汤就不够了,必须用白虎加人参汤,或用王氏清暑益气汤(《温热经纬》,西洋参、石斛、麦冬、甘草、粳米、知母)益气生津,滋养肺胃,因暑邪尚盛,故用黄连、竹叶、荷梗、西瓜翠衣清热涤暑。总之,必须牢记“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的前人经验。但是,在这同时,还要注意“炉烟虽熄,灰中有火”的问题。就是说在临床上不能一旦看到热势已退,就忘了“暑热”二字,妄投大剂益气养阴(津)之剂,只顾其虚的一面,这样往往会出现“死灰复燃”的局面,这是值得警惕的。如要用补气养阴也应按叶天士所说的,必须“少少与之”,掌握火候。具体得说,就是要掌握“轻灵”用药,“清补”兼施的原则。

案 李某,女,5岁,1975年9月22日门诊。

畏寒发热,头痛无汗,体温39~40℃,儿科曾给予盐酸吗啉呱、土霉素,肌注百乃定治疗2日,体温持续在38℃左右,无汗咳嗽,咽喉疼痛,再至儿科检查发现咽痛充血,颈部两侧有蚕豆大小淋巴结数个,有轻压痛,可移动,右肺呼吸音稍粗,白细胞总数3.2×109/L,中性粒细胞48%,淋巴细胞50%,单核细胞2%,便坚溲赤纳差,加用银翘解毒丸1粒,一日2次,连服3日,病情依然,邀余会诊。

初诊 身热起伏不解,无汗咽痛,咳嗽,颈部痰核未消,舌苔薄腻,脉滑数。暑温外侵,病在气分,痰毒留经,治拟清温达邪,散结消肿。

大豆卷12g,牛蒡子6g,前胡6g,桑叶6g,连翘6g,白芥子6g,桔梗6g,竹茹6g,梗通草3g,建曲6g,3剂。

二诊 药后微汗,身热稍退,暑邪未清,仍从前方增删。原方去桑叶,加夏枯草9g,火麻仁6g,再服5剂。身热退清,颈部痰核消散,病愈。

【按】 本例暑温,曾用退热消炎抗菌及辛凉药物,热虽稍降,而邪留于内,卫气郁闭,邪无出路。暑邪最易夹湿,故身热起伏不解。温邪累及少阳之络,湿聚而为痰毒,则见颈部两侧蚕豆大痰核数个。暑温之邪,往往越卫分直入气分,故宗叶天士“到气才可清气”之意,使用清轻宣气法,宣展气机,透热外达。方中大豆卷疏邪解表,引邪外泄;牛蒡子、连翘清暑而解毒;前胡、桑叶宣散热邪,白芥子、桔梗、竹茹宣肺化痰,有散结消肿之功。药进3剂汗出热退,原方去桑叶加入夏枯草软坚化痰,麻仁润肠通便。服药8剂,暑温得清,痰核消散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