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肺系疾病
案1 慢性支气管炎(咳嗽)
许某,女,49岁。
初诊 1982年3月18日。
主诉:咳嗽痰多。
病史:咳嗽数载,每值秋冬频发,易感冒。近来咳嗽加剧,痰多浓稠,咽干,胸闷,大便带溏,苔薄黄,脉细滑。
检查:胸片示慢性支气管炎。
辨证:脾虚痰湿滋生,肺气失于宣肃。
诊断:慢性支气管炎(咳嗽)。
治法:肺脾同治,肃肺止咳以治标,健脾运中以杜痰。
方药:水炙桑皮12g,冬瓜子9g,甜杏仁9g,野荞麦根30g,水炙款冬9g,炙百部9g,天竺子5g,佛耳草15g,生白术9g,香扁豆9g,云茯苓9g,生甘草3g,炒楂、曲各9g,香谷芽12g,7剂。
随访:以上方加减,治疗3周,咳嗽已止,浓痰明显减少,便溏亦结,X线复查(-)。
【按】 患者痰饮素盛,秋冬气候转寒,易感外邪,咳嗽频作。盖“脾为生痰之源,肺乃贮痰之器”,本案肺脾同治,即标本同治之义。方中百部、款冬、杏仁肃肺润肺,化痰止咳;白术、扁豆、茯苓、陈皮健脾助运,以杜痰疾之根;桑皮、野荞麦根、佛耳草清泄肺金之热。天竺子性平,酸涩味甘,具肃肺止咳化痰之功,久咳宜之,有文献记载,谓本品有毒,故剂量不宜过大。本例久咳治获佳效,足以证实“治咳当责之于肺,非独肺也”之说颇有临床实际意义。
案2 慢性支气管炎(咳喘)
李某,女,65岁。
初诊 1989年9月22日。
主诉:咳嗽气促,不能平卧。
病史:有慢性支气管喘息病史,时值初秋,寒暖失常,咳嗽加剧,痰多泡沫黏稠,伴有气促,不能平卧,舌淡红,苔薄腻,脉滑数。
检查:两肺呼吸音较粗,闻及散在哮鸣音,胸透示两肺纹理增粗,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
辨证:痰热内阻,肺气肃降无权。
诊断:慢性支气管炎(喘息型),肺气肿(咳喘)。
治法:化痰清热,降气平喘。
方药:水炙桑皮12g,炙苏子9g,杏仁9g,海浮石15g,旋覆花9g,炙款冬9g,黄芩9g,佛耳草15g,生甘草3g,制半夏6g,炒陈皮6g,生白术9g,水炙麻黄6g,3剂。
二诊 1989年9月25日。药后咳减痰少,气促胸闷较减,夜间仍有哮鸣,不能平卧,苔薄腻,脉滑数。高年肺肾两虚,痰热内阻,肾不纳气,肺气失降,再拟前方佐以补肾纳气。
水炙桑皮15g,水炙苏子9g,旋覆花9g(包),海浮石15g,佛耳草15g,炙款冬9g,甜杏仁9g,制半夏5g,白术9g,紫石英15g,补骨脂9g,香谷芽12g,3剂。
随访:患者药后咳喘均见减轻,夜间尚能平卧,体检示两肺未闻及哮鸣音,胸透示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调治半月,临床症状基本缓解。
【按】 《丹溪心法·喘》指出:“凡久喘之证,未发宜扶正气为主,已发用攻邪为主。”本例素有喘疾夙根,感邪之后,外邪引动痰饮,留恋于肺,肺气肃降无权,痰热交阻,随气而逆上,咳喘频作,故治当化痰清热,降气平喘以驱除外邪而复肺气肃降之权。方中桑皮、黄芩、佛耳草清肺泄热;杏仁、制半夏、陈皮化饮除痰,痰除则气道通畅;苏子、旋覆花、海浮石、紫石英均具平喘纳气之功,故二诊之后,症情渐见平稳,夜间哮鸣音消失而能平卧。盖治疗哮喘之疾,须按病情之轻重缓急而施治之,大凡“发则治上,缓则治下,在上治肺胃,在下治脾肾,未发宜扶正,已发则攻邪,若欲除根,必须坚持服药,倘一曝十寒,终无济于事也”。
案3 支气管扩张继发咳血(咳血)
沈某,女,52岁。
初诊 1980年8月15日。
主诉:咳嗽咯血2日。
病史:有支气管扩张咯血史10余年,近因感受外邪,身热虽退,咳嗽依然,昨起又见咯血,血色暗红,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辨证:表邪虽解,痰热恋肺,木火刑金,灼伤血络。
诊断:支气管扩张,咳血(咳血)。
治法:泻肝清肺,宁络止血。
方药:水炙桑皮15g,炒黄芩9g,炙百部9g,炙紫菀9g,苦杏仁9g,炙苏子9g,炒赤芍9g,仙鹤草30g,干芦根30g,白及片9g,黛蛤散9g(包),参三七粉2g(分吞),3剂。
随访:药后痰血已止,咳嗽亦减,苔黄脉滑,上方有效,予以巩固,原方去三七粉,加南、北沙参各9g,共5剂而愈。
【按】 咳不离乎肺,肺为娇脏,喜润而恶燥,喜清而恶浊。盖咯血之证,每见邪热内蕴,木火刑金,血络受灼而动血。方中以黄芩、黛蛤散、桑白皮泻肝清肺;百部、紫菀、杏仁润燥泄肺,苏子肃肺降气;白及、仙鹤草宁络止血,参三七活血化瘀而止血,诸药相舍,热清则络宁,气降即火降,火降则血静。
临床治咯血,颇重视缪仲谆治血证三法,即“宜降气不宜降火,宜补肝不宜伐肝,宜行血不宜止血”,本案选用苏子降气,青黛、黄芩清肝,避免大苦大寒之品,不犯“伐肝”之戒,亦不早用阿胶之类以免留瘀,而投三七行瘀以止血。选用方药契中病机,故见效甚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