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用药经验拾零
这里想提一提某些“清热”“解毒”“祛瘀”中药的临床意义。清热的中药,如鹿含草、野葡萄藤、白花蛇舌草。鹿含草,性平,味苦涩,能除湿、祛风、止血、退热,治腰酸、关节痛。野葡萄藤,性平,味甘,能清热、消肿、止血,治红斑皮损。白花蛇舌草,性寒,味苦甘,能清热、利湿、解毒,治炎症、抗肿瘤。
解毒的中药,如六月雪、龙葵、漏芦、晚蚕砂、升麻。六月雪,性凉,味苦辛,能清热解毒、祛风消肿,治关节痛、降尿素氮。龙葵,性寒,味苦,能清热解毒、活血消肿,治肾炎水肿、抗肿瘤。漏芦,性寒,味苦咸,能清热解毒、凉血软坚,治红斑皮损。晚蚕砂,性温,味甘辛,能祛风除湿、化浊解毒,治关节痛、降尿素氮。升麻,性凉,味辛,微苦,能清热解毒,治阳毒发斑。
祛瘀的中药,如扦扦活、鬼箭羽、茅莓根、鸡屎藤。扦扦活,性平,味苦,能活血止痛、祛风利湿,治关节痛等。鬼箭羽,性寒,味苦,能活血祛瘀、通络散结,治关节痛。茅莓根,性凉,味甘苦,能清热消肿、活血祛瘀,治红斑皮损、降血沉。鸡屎藤,性平,味甘酸,能祛风活血、消肿止痛,治肌肉关节疼痛、肝脾肿大、红斑皮损。
上述中药或侧重清热,或侧重解毒,或侧重祛瘀,用之恰当,颇获效验,堪供进一步探索。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多系统、多脏器损害的疾病,症状极为复杂,牵涉中医温病学说的卫气营血辨证与内伤杂病辨证。从病因病邪来看,属热毒之邪;从脏腑辨证来看,五脏皆能累及;从气血阴阳辨证来看,以阴虚血热者为多见;从标本虚实来看,以本虚标实者为多。故治疗“祛邪”着重清热解毒;热邪易伤阴,处处护阴为要;注意“扶正”与“祛邪”兼顾。
西医学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因、病理及其多变的临床表现认识较为系统,采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取得一定疗效,但尚不理想。中医学对本病虽无专门论著,然而辨证施治的理论与方药非常丰富。曾对155例进行临床观察,单纯西药治疗组,有效率为67%,另一组加用中药,有效率提高为84%,P值<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死亡率,前者是29%,后者是14%,P值<0.05,亦有显著差异。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确能提高疗效,降低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