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免疫性疾病

七、风湿免疫性疾病

案1 系统性红斑狼疮(痹证)

张某,女,27岁。

初诊 1978年8月9日。

主诉:低热,伴关节酸楚年余。

病史:患者于1977年因低热,关节酸楚,心悸气急而在当地医院诊治,经检查发现心包积液,拟诊“结核性心包炎”予抗痨药治疗,但疗效不明显,于是来我院诊治,经检查找到狼疮细胞,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目前仍低热起伏,关节酸楚,神疲乏力,略有心悸,大便日行二三次,苔黄腻,中剥,脉细。

检查:血沉40mm/h,狼疮细胞(+),抗核因子(+),体温37.4~37.8℃,血压156/100mmHg,胸片示心包积液,心脏扩大。

辨证:肾阴亏损,湿热不化,络气失宣。

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痹证)。

治法:清热化湿,益肾和络。

方药:炒生地9g,赤、白芍各9g,茅莓根30g,土茯苓15g,生米仁12g,炒桑枝15g,功劳叶9g,独活9g,白蒺藜9g,炒滁菊9g,炒黄芩9g,水炙银柴胡6g,秦艽9g,川石斛9g,香谷芽12g。

二诊 1978年10月20日。近半月来低热已净,关节仍酸楚,手指青冷发绀,苔薄腻,脉细。拟予和营清热。

丹参9g,赤、白芍各9g,茺蔚子9g,茅莓根30g,秦艽9g,炒牛膝9g,炒桑枝15g,虎杖15g,金雀根30g,鬼箭羽9g,野养麦根30g,炒白术9g,香谷芽12g,白花蛇舌草30g,50剂。

三诊 1979年1月10日。关节酸楚尚平,低热已净,手指发绀,遇寒即发,舌红,苔薄,脉细。治守上法。

上方去野荞麦根加生黄芪15g,当归9g。

随访:连续治疗半年余,症情获得改善,查血沉29mm/h,以后继续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情较稳定。

【按】 本案低热伴关节酸楚已年余,见舌苔黄腻,而中间苔剥,此湿热不化,阴液已亏之象,久病虚实寒热经常错杂,先以清热化湿,益肾和络,邪正兼顾,退热蠲痹,数月之后渐见效验。但天气进入冬令,出现手指青紫,遇寒即发逐渐加重,故转而加入黄芪、当归益气养血和络之品。辨证细微,方能丝丝入扣。

案2 系统性红斑狼疮(癫痫)

肖某,女,19岁。

初诊 1981年8月3日。

主诉:反复发热年余,伴皮疹,关节酸痛。

病史:1年多以来反复发热,伴面部及四肢皮疹,关节疼痛,且多次癫痫样大发作。用激素治疗,病情仍时有反复,现发热已多日,无汗,头痛,口干,神志时清时昧,醒时神情呆滞,时有肢体抽搐,轻度黄疸,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检查:血沉73mm/h,抗核抗体(+),抗人球蛋白试验直接(+),尿常规示蛋白(+)。

辨证:邪热鸱张,热入营血,心营受烁,心神失养,虑其内陷痉厥。

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脑部浸润,并发溶血性贫血(癫痫,皮疹)。

治法:泄热达邪,凉营清心。

方药:清水豆卷12g,青蒿梗9g,炒丹皮9g,炒赤芍15g,连翘心9g,鲜竹叶卷心30针,净银花12g,西瓜翠衣15g,水炙远志3g,广郁金9g,天竺黄5g,碧玉散12g(包),鲜芦根1支,鲜荷叶1角,生蒲黄9g(包),钩藤9g(后下),鲜生地30g,3剂。

二诊 1981年8月6日。身热渐退,无汗头痛,口干不欲饮,神志转清且呆滞,日来未见抽搐发作,舌质红,舌苔少,脉细数,重按无力。热邪内灼,心神受烁,肝阳鸱张,拟前方续进。

上方减鲜荷叶,3剂。

三诊 1981年8月10日。热退神清,稍咳,泛恶,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虑其病重反复,再防肝阳鸱张,热盛伤正,原意加减。

清水豆卷9g,青蒿梗9g,炒丹皮9g,炒赤芍15g,连翘9g,银花12g,西瓜翠衣15g,生石决15g(先煎),钩藤9g(后下),竹叶卷心30针,水炙远志3g,广郁金9g,生蒲黄9g(包),碧玉散12g(包),鲜生地30g,3剂。

随访:药后症情稳定,不久安然出院。

【按】 本案邪热鸱张,逆传心包,内扰神明,营血被灼,伤肝动风,又值酷暑炎热之季,病势凶险。急投泄热透达,清心凉营之剂,邪热获得透达外泄,从而热势得减,心神安宁,肝风平潜,症情终于获得好转。

案3 脂膜炎(恶核)

杨某,男,33岁。

初诊 1986年2月21日。

主诉:全身红色肿块、结节,伴发热,反复发作近3年。

病史:患者于1983年5月左眼眶周围出现肿块,局部皮肤稍红,经抗过敏治疗无效,改用抗生素和激素治疗,肿块缩小,但1周后激素减量时肿块又见增大,波及面颊,同年9月肿块病理活检示“脂膜炎”,后出现持续性高热2周(体温39~40℃),采用泼尼松35~60mg/日,治疗3个月后体温恢复正常。之后又反复发热,面部及双下肢出现结节,伴心悸、气急。1984年1月X线胸片和心电图示“胸腔积液,房颤”,继续服用泼尼松55~65mg/日,治疗时间长达9个月余。1985年10月体检时又发现肝肿大。近2个月来发热,双下肢浮肿加重伴局部皮肤红肿热痛,尿常规出现蛋白、红细胞。目前患者身热起伏,热前畏寒,晨起略有咳呛,胸闷心悸,嗳气腹胀,肝区疼痛,下肢焮肿,皮下结节按之略感疼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检查:体温38.4℃,心率92次/分,血压140/80mmHg。两颌下扪及数个淋巴结,两肺呼吸音清,心律齐,肺动脉瓣区可闻及Ⅱ级收缩期杂音。肝肋下3指,质软有触痛。两下肢浮肿明显,面部、四肢和躯干部,尤以臀部以下大腿处皮下散在结节、红斑,部分融合成片状团块。

辨证:肝阴不足,无以濡养筋膜。脾运少健,水湿浸淫肌肉。阴分久虚,湿郁化热,挟痰瘀交阻。

诊断:脂膜炎(恶核)。

治法:滋益肝阴,清化湿热。

方药:炒生地12g,地骨皮9g,赤、白芍各9g,炒丹皮9g,炒知、柏各9g,银花藤30g,连翘9g,八月札15g,茯苓皮15g,炒牛膝9g,生牡蛎30g(先煎),香谷芽12g,佛手片6g,白花蛇舌草30g,水炙甘草3g,7剂。

西药治疗:激素等常规治疗。

二诊 1986年2月28日。服上药后身热减而不解,心悸,肝区痛,下肢焮肿沉重,舌红,苔薄黄腻,脉滑数。

炒生地12g,赤、白芍各9g,炒丹皮9g,炒知、柏各9g,银花藤30g,连翘9g,八月札15g,茯苓皮15g,白花蛇舌草30g,赤小豆30g,水炙远志3g,香谷芽12g,7剂。

三诊 1986年3月7日。下肢肿胀已见轻减,舌红,苔薄黄腻,脉滑数。前方继进。

炒生地12g,炒知、柏各9g,炒丹皮9g,赤、白芍各9g,银花藤30g,连翘9g,赤小豆30g,生苡仁12g,川萆薢12g,炒牛膝9g,水炙远志3g,八月札15g,茯苓皮15g,香谷芽12g,白花蛇舌草30g,7剂。

四诊 1986年3月14日。身热已除,下肢肿胀明显消退,舌淡红,苔薄黄腻,脉滑数。守法继进。

炒生地12g,炒知、柏各9g,炒丹皮9g,赤、白芍各9g,苍、白术各9g,银花藤30g,连翘9g,赤小豆30g,生苡仁12g,川萆薢12g,炒牛膝9g,水炙远志3g,茯苓皮15g,白花蛇舌草30g,香谷芽12g,7剂。

随访:上药继续加减治疗月余,体温正常,双下肢浮肿消退,皮下结节消失,乃出院继续治疗,巩固疗效。

【按】 脂膜炎以脂肪组织的非化脓性炎症及发热,皮下结节为特征,病程长,且可累及肝、脾、肾、胸膜、心包等多脏器组织。中医论治,与“恶核”“皮痹”有相似之处,究其病机多由正气虚弱,卫外不固,气血失和,外邪痹阻于皮下,脉络不通,营卫不调,又因脾虚失运,痰湿内生,痰瘀交阻,郁而化热,乃成结节。本病可从三期论治:急性期,热毒壅盛,治疗注重清热解毒;缓解期,痰核阻滞,治疗注重化痰软坚;反复发作,日久不愈,后期则瘀血凝结,治疗注重活血化瘀。本案长期发热,阴液耗损,肝失疏泄,腹胀胁痛,故予清热解毒,凉血和营,利湿化痰同时佐以养阴、疏肝及健运之品,方用白花蛇舌草、银花藤、连翘清热解毒;生地黄、地骨皮、丹皮、赤芍清热凉血,和营散瘀;生牡蛎软坚化痰;赤小豆、茯苓皮清热利湿;赤、白芍入肝经,二药相配,滋益肝阴,养血柔肝;八月札、佛手疏肝理气而不伤阴。诸药相合,共奏其效,坚持治疗,终于热退肿消,结节、红斑亦愈,诸症均安,取得满意效果。

案4 白塞病(狐惑病)

冯某,男,53岁。

初诊 1982年1月7日。

主诉:口腔溃疡、下阴溃疡反复发作。

病史:有白塞征病史。口腔黏膜溃疡、下阴溃疡及目糊反复发作,口干引饮,乏力,舌红,苔薄黄腻,脉濡细。

辨证:肝肾不足,虚热内蕴。

诊断:白塞病(狐惑病)。

治法:益肾滋水,从阴引阳。

方药:生地黄9g,墨旱莲15g,赤、白芍各9g,炒知母9g,炒黄柏9g,连翘9g,银花藤30g,佛手片6g,干芦根15g,白花蛇舌草30g,香谷芽12g,附桂八味丸9g(包),14剂。

二诊 1982年1月21日。下阴溃疡好转,口腔黏膜仍有碎痛,目糊口干,腰酸怕冷,苔薄黄,脉濡细。再守上法。

炒生地12g,川石斛9g,炒知、柏各9g,甘中黄3g,连翘9g,银花藤30g,炒丹皮9g,炒赤芍15g,水炙甘草3g,干芦根30g,白花蛇舌草30g,炒川断15g,附桂八味丸9g(包),香谷芽12g。

另锡类散2支外用。

随访:连续服药3个月余,病情有所好转,程度减轻,下阴溃疡未再复发。

【按】 白塞病与《金匮要略》所描述的狐惑病临床表现有相似之处。《金匮要略》认为由湿毒所致,且取上下交病,独治其中之法,用甘草泻心汤以苦、辛、甘合治之。但从现在临床看,白塞病既因湿毒,又兼热毒,反复发作者尚表现肝肾亏虚,故治疗以清热化湿解毒,兼以益肾凉营治之。

案5 类风湿关节炎(痹证)

叶某,女,42岁。

初诊 1994年9月16日。

主诉:多关节反复肿痛7年,加重1个月。

病史:患者在1987年时,无明显诱因出现双肩、双肘、双腕、双膝、双踝关节红肿发热,去医院检查发现血沉增快,治疗给予青霉素,当时上述症状好转,但4个月后,双膝关节红热肿痛又作,身热亦起,体温在38~39℃之间。1个月后病情加重,累及双肩、双肘、双腕、双手指、双膝、双踝关节,均见灼热及剧烈疼痛,昼轻夜重,左右手示指、中指及右肘关节轻度畸形,伴有晨僵,约活动3小时缓解,舌质红,舌苔黄,脉象细数。

检查:血常规示血红蛋白89g/L,白细胞4.5×109/L,中性粒细胞78%,淋巴细胞22%,血小板179×109/L,血沉25mm/h。类风湿因子(+),免疫球蛋白IgG 11.8g/L,IgA 1.0g/L,IgM 0.7g/L。补体C3 1.03g/L,C40.2g/L,CH5068U/L。手部X线检查表现符合“类风湿关节炎”诊断。

辨证:风寒湿邪郁而化热,邪热壅遏骨节之间,络脉阻滞,此痹之热者。

诊断:类风湿关节炎(痹证)。

治法:清热解毒,活血通络。

方药:水牛角30g,生石膏30g,知母15g,赤芍15g,丹皮10g,桂枝3g,升麻3g,桃仁10g,秦艽10g,银花藤30g,徐长卿15g,淮牛膝10g,14剂。

二诊 1994年9月30日。前进清热解毒,活血通络之剂,关节红肿已见轻减,疼痛之势亦缓,舌质红较淡,舌苔黄腻略化,脉仍细数。再宗原方出入。

上方去升麻,加大地龙15g,嫩桑枝15g,威灵仙10g,14剂。

随访:患者采用上方进退,连服2个月,关节红肿逐步消退,疼痛轻减,嘱门诊继续随访。

【按】 类风湿关节炎发作期之热证,临床上并不罕见,且热证的治愈率与有效率均高于寒证。但应迅速控制病情,防止进展及反复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