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 张氏内科大事记

附录 张氏内科大事记

1609年 张元鼎,字君调,出生于上海,张氏铁一公后第十四世。自幼聪慧,好学知礼,淹贯经史百家而嗜医籍,初业儒,后因族中多人先后病逝,立志“不为良相,愿为良医”。明代崇祯末年,遂弃仕就医,精研《灵》《素》,自学成才,行道于乡,每获奇效,里人德之,开创了“张氏医学”之先河,成为创始人,以后代有传人,于1692年卒。

1634年 张芳孙出生,自幼学医,继承父业,行道于沪上,于1704年卒。

1658年 张式球出生,《龙华张氏支谱》记载:“彼时公(即元鼎)孙式球已十龄,聪颖绝人,有神童之誉,而公之学问,艺术悉以授之。”他继承祖业,为“张氏医学”第三代传人,惜英年早逝,于1697年卒。

1658年 张武在出生,亦承家学,为第四代传人,家乘:“武在公讳镐,号西京。生而敏达,面方多髯,亦明医理,十岁失恃,十四失怙,幸公祖父芳孙公教养兼施。”于1733年卒。

1727年 张瞻源出生,学医既承袭家傅,又随舅父夏东昇游。《上海县志》载:“瞻源者,傅其业于外舅夏东升(重光),遂以医行。”家乘记载:“瞻源公,武在公三子……我张氏自君调公知医历数世不替,至公早孤筬绝乡,然性颖悟,授业于外舅夏东升公,夏公本有医名于世,而于岐黄,精诣堂奥,至是悉以授公,因而精于医名……卒于1792年,享寿66,子二承启、念祖。念祖出继夏姓。”

1767年 张克振出生,讳承启,幼承家训,钻研岐黄之术,乃张氏医学第六代传人。贯通《内》《难》诸经,善治热病,医学精湛,诊病每获奇效,因其声誉日隆,求学者众多。除传医于子嗣外,并开始广收门徒弟子,使张氏医学名声日盛。同治《上海县志》载录其行医事迹,谓:“至克振,业更精,尤识时症,虽殆皆起……年六十余,犹徒步出诊,风雨无间,诊费计酬,贫病转给以药。”德艺双馨,将张氏医学推向成熟阶段,于1833年病逝。

1797年 张钟涛出生,字文澜,家乘曰:“克振公长子,身长鹤立,目炯炯有神,承先业,医声震于时……晚年手颤,不能作书,出诊必挈长子麟祥,终日无闻暇时,终以劳瘁损其天年,卒年四十九。”钟涛公生长于清代嘉庆、道光年代,是张氏内科第七代传人,不仅医业有成,而且关注家业的传承与发扬光大,曾有“医方秘诀”抄本存世,汇集众多医案,启迪张氏后辈业医者,流传至今,于1845年卒。

1822年 张麟祥出生,字玉书,克振孙,继承祖业,乃张氏内科第八代传人。家乘谓:“体魁梧,目修长,面方,微有髯,好读书。念先人累世以医名,益深究方书,于《伤寒》尤有心得,公少侍父应诊,已峥嵘露头角,壮年,术益精,名日起,断人生死,历历不爽。日治人以百数,归家必在午夜。天性慈祥,贫者不仅给药,且济以朱提。”医术高超,并善于总结经验,创制“救苦玉雪丹”,独具“开泄疏托”之功。此为张氏力挽热病重症之经典秘方,张氏后辈,善用此方,屡见神效。麟祥当时在老城厢行医,太平军为方便他进出城关行医,特发给他“通行证”,以便在城门关闭时可以自由出入,这在《上海县志》中也有记载。1867年因不慎服河豚中毒去世。

1832年 张麟禧出生,文澜公三子,字裕生,幼承家业,家乘谓:“麟禧先承夏姓,后复归宗。”为张氏内科第八代传人,卒于1889年。

1845年 张晓云出生,张玉书长子,随从父亲习医,后承继父业,在老城厢与蔚云合作应诊。其传授医业,擅治热病,且有医名,乃张氏内科第九代传人,于1890年病逝。

1847年 张竹云出生,张玉书次子,自幼随父习医,曾经商受挫,后在晓云的支持帮助下,竹云发愤读书,他“尽发藏书,一志研求,上自《内》《难》,下逮《金匮》,旁及明清诸家学说,五年而卒所业,益以兄长之陶冶,其学与术乃集大成,出而应诊,无不着手成春。”行医于老城厢,医名亦盛,于1884年病逝。

1850年 张蔚云出生,张玉书三子,秉承家学,幼聪慧,好学不倦,博览群书,医术高明,且擅书法,擅治热病,亦善调理,在老城厢开业,并培育后学,且有医名,惜于英年早逝,卒于1881年。

1855年 张骧云出生,于1867年其父张玉书去世后,随从兄长晓云、蔚云学医授业,为张氏内科第九代传人。1885年骧云公擅治伤寒热病,疗效卓著,当年患烂喉丹痧重病后,听力减退,诊病时用自制的铁皮听筒助听,因此后来民间称他为“张聋”,久而久之,代替了他的真名。1886年家从城内老宅迁到四马路(今上海福州路)富润里自设诊所开业,兼任难民所普育堂医生,立志为劳苦大众服务。1887年张骧云赠给陈莲舫的祝寿礼物“瓷台屏”,此屏后由上海中医药大学博物馆收藏,骧云公善交益友,常与海上名医切磋商讨诊疗方案,与青浦名医(御医)陈莲舫友谊笃深。1902年(约)因家中遭火灾,迁至泥城桥平桥路(今北京西路146号)居住并设诊所,为贫民服务,不计报酬,诊费低廉,医名日盛。因医术高超,苏州抚台陆元鼎誉他为“江南第一名医”(在上海中医药历史博物馆有展示),为近代张氏内科杰出代表,注重培育、带教众多后辈,如子星若、清甫,孙骧孙、龙孙,又如衡山、杏园,蔚孙、志雄等,均有名望。1911年年近花甲,在淞南,筑“松隐补读庐”,隐居养生,研读方书,培育后辈。1916年因犹太人哈同欲建哈同花园,强占张氏祖先坟地,骧云代表张氏家族,在长子星若公,次子右方公协助下,与其抗争多年最终获胜。1925年病逝,享年70岁。

1865年 张玉孙出生,晓云公长子,亦承父业,张氏内科第十代传人。曾在晓云公诊所襄诊,惜英年早逝,1890年病逝。

1866年 张衡山出生,名汝南,竹云公子,自幼勤读,得晓云、蔚云、骧云之提挈教诲,学术乃大进,出以应世,无不奏效,声誉乃起,乃张氏内科第十代传人。据民国《上海县志》记载:“衡山随叔张骧云学习,能世其业,治疾有奇验,慷慨任侠。贫者踵门告贷,恒斥资不责偿,邑中曰为善士。”因治疾甚效,德高望重,清室赐“采兰艺黍”匾额。张衡山极富民族正义感,沪西小沙渡张氏祖坟前有条长沟浜,日商为了设厂筑路,打算加以侵占填塞。张衡山“闻之发指”,一体力争,公理终战胜强权。由于此举得到叔父张骧云的坚决支持,族中弟子也纷纷站出来据理力争,长沟浜得以保持原状,“护浜斗争”大长了上海人民的志气!张衡山于1929年病逝。

1873年 张鞠芗出生,名汝柏,张蔚云子,继承衣钵,乃张氏内科第十代传人,惜体弱多病,年仅40即与世长逝。

1873年 张星若出生,名汝炳,号清逸,又号醒石,张骧云长子,自幼随父习医,为张氏内科第十代传人,后随父移居上海爱文义路146号(现上海北京西路),并设诊所。年16即应诊,医业日盛,日诊患者达百余人次。他承上启下,培育多名后辈以传承祖业,如张杏园、张蔚孙、张骧孙、张龙孙等均有名望,故在张氏医学发展史上起到积极的承上启下作用。他携子骧孙主持续编《龙华张氏支谱》,功绩可颂,并扩建了住宅和诊所,兴宗祠,立墓碑,家业有成。于1942年病逝。此外,小沙渡日商屡次侵浜占路,犹太人哈同围墙圈地,赫德路筑路冲碍祖墓,星若均代骧云据理力争,又有右方弟与其交涉,终于获胜。

1879年 张清甫出生,字翰香,号益三,原名汝诲,张骧云三子,自幼骧云公亲授方书,不数年侍父襄诊,颇有心得,并善于书画,一生好学,惜英年早逝,卒于1902年。

1881年 张杏农出生,名汝本,继承医业,为张氏内科第十代传人。

1884年 张杏园出生,名庆鸿,家父早逝,稍长随叔祖骧云公、叔伯星若公学医,乃张氏内科第十一代传人。学初成,在现上海北京西路骧云公诊所襄诊,医术日臻成熟,业务大隆。后自祖居晏海路(现上海济南路140号,原址已拆除),迁居金陵东路300弄3号并设诊所。1935年购置宁海西路264号房,医业日盛。1945年病逝。

1889年 张子修出生,名庆昌,继承祖业,乃张氏内科第十一代传人,1931年卒。

1891年 张忍安出生,名庆同,继承父业,为张氏内科第十一代传人,卒于1947年。

1895年 张蔚孙出生,名庆钊,自幼受中医世家熏陶,随父鞠芗公学医3载,后随其堂叔祖骧云公、堂叔父星若公继续深研岐黄之术,天赋聪颖,好学善问,乃张氏内科第十一代传人。因业务长进,未及弱冠,即崭露头角。又善交益友,与当代名流交流甚广,如与海上名宿谢利恒为忘年交,经常相互切磋,探讨学术,好学不倦,颇有名望。先后在上海南市三牌楼、泥城桥丹凤里、老北门吴家弄、峻德里、东马桥等地行医。1922年,在虹口狄思威路天同路天同里(今上海溧阳路1009弄)开业。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搬迁到北泥城桥西首温州路30号开业并居住。其子存灏、存权同时襄诊,医业日盛。因其学术精湛,并有开拓精神,于1933年被聘任为上海国医分馆学术研究委员,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1948年病逝。

1897年 张益君出生,名庆培,得父衡山公亲授方书,“孜孜善悟,年未弱冠而问世,辄奏效”。除了医德、医术得自家学渊源,更具有“恂恂儒雅”的儒医风格。不仅医术精专,勤奋好学,而且乐于助人,善交益友,故医业日盛,受人爱戴。年轻时诊所在南市老城厢老北门吴家街口南首107号(即上海晏海路107号)。“八一三”抗战爆发后,举家搬迁到爱多亚路贝勒路口泰安里2弄14号3楼租屋居住(现上海黄陂南路延安东路口),并在底层开设诊所。医业亦盛,为使张氏医学后继有人,薪火相传,对子女的教育倍加关注。1945年因病迁回南市老北门休养,1年后病逝。

1907年 张益甫出生,名庆瀚,继承家业,张氏内科第十一代传人,因病盛年早殇,卒于1942年。

1902年 张骧孙出生,名庆增,字祝三,号全素山人,骧云公之长孙,星若公子。自幼聪颖,师从青浦闵老夫子,好学不倦,琴棋书画无一不通,于岐黄之术,自幼得祖父及父亲熏陶,长而尽得其传,恪守济世,从不随俗暴收诊金,且无拔号,遇贫者则施诊给药,数十年如一日,深得病家爱戴。张氏世代行医,至此而达鼎盛,日就诊者,高达400余人。曾在诊所内设案者,有龙孙、志雄、存瑜、伯讷、寿永等,他为发扬张氏医学,主动培训,带教族中后辈,随其抄方者,有含芳、寿永、存荣、存学、万苍等人,并延名医秦伯未为师敬之。1949年后任职中医学会,具有开拓进取精神,善于吸纳新的学术观点,并多次在医学会进行学术交流。晚年还师从陆瘦燕学针灸,曾言:“处方与针灸乃中华医学两大宝库,如能结合应用,定能相得益彰,造福人民。”另外,他关心族中之事,协助父亲(族长)办理诸事,为续修家谱及支谱,并为三林塘张氏宗祠,书写“耕泽堂”。上海漕河泾张氏墓舍书写“耕余堂”匾额,并制定了家规大典礼仪。于1956年与世长逝,其子伯讷、女存瑜承其业。

1911年 张志英出生,张氏内科第十一代传人。1930年毕业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1954年进上海广慈医院(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1958年参与创建上海高血压研究所,长期从事临床及中医教学,擅长高血压和老年病的中医诊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曾授予其从事教育工作30年的表彰。1985年病逝。

1915年 张存汉出生,字清和,张晓云曾孙,毕业于中医学校,为张氏内科第十二代传人。曾任上海第一届医务工作者协会秘书长,也是新中国成立后上海较早组织联合诊所的发起人之一。继承祖业,擅治内科疾病,惜英年早逝,卒于1959年。

1915年 张存灏出生,张蔚孙长子,张氏内科第十二代传人,幼承庭训,学有渊源,早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校,15岁独立应诊。先后在上海虹口、温州路30号等地开业,医精德高,备受病家称颂。于1979年病逝。

1915年 张龙孙出生,张氏内科第十一代传人。1922年私塾读书,1926年随从祖父骧云、伯父星若学医,1934年在上海北京西路142弄4号开业,1952年筹建上海新成区第二联合诊所(任所长),1959年任上海新成区第八联合诊所所长,1960年任上海静安区威海路地段医院副院长,1980年奉调上海华东医院中医科工作,1982年任上海中医药学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1985年享受国务院津贴,获上海市卫生局颁发的“从事中医工作五十年为继承发扬祖国医学事业作出贡献”奖状,1987年获中医内科主任医师、教授职称,担任中央保健工作,培养了张存钧、胡占康、吴正、严清、傅莉莉等学生,1989年任上海市中医研究班带教老师,培养多名学生,获上海市中医文献馆颁发的“在培养中医工作中成绩显著”荣誉证书,1990年退休,2004年病逝。

1916年 张志雄出生,张氏内科第十一代传人,9岁丧父,即被叔祖父骧云、叔伯星若带在身边学医,后进入上海中医学校学习,1933年毕业。1941年到张骧孙诊所(上海北京西路)工作,继承祖业,承前启后,衷中参西,医理渊博,识验精深,对虚证调理有独特见解,专长于胃病、心病、妇女病等,尤其在妇科不孕症的临床研究方面有所创意。1949年后历任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教授,上海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内科学会主任委员,总后卫生部医学科技委员会委员,全军中医学会顾问,上海中医学院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科协理事。著作有《张志雄医案》《医海涓聚》。于1991年病逝,其子存义承其业。

1917年 张存权出生,张氏内科第十二代传人。自幼刻苦研修方书,从父临诊,治伤寒热病传承庭训,疗杂病善取各家之长,用药精炼,灵活多变,讲究实效,带教学生一丝不苟,桃李满园,医术高超医德优良,受病家颂扬。先后在上海温州路30号等地开业,后在威海地段医院工作。著有《中医临床方笺集》。2002年病逝。

1923年 张镜人出生于上海市南市老北门内晏海路107号(现上海河南南路)。1945年独立应诊。1946年通过国民政府全国中医考试(抗战胜利后第一届)。1950年任嵩山区(后并入卢湾区,今属黄浦区)医务工作者协会主任委员。1952年与陆渊雷、丁济民、张赞臣、徐仲才一起作为中医界代表参加上海市卫生局公费医疗会议,提议促成了卫生局直属公费医疗中医门诊部(上海石门一路251弄18号)的建立(后迁至上海青海路44号,称公费第五门诊部),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所国家办的中医医疗机构。1952年上海市中医学会成立,陆渊雷任首届理事长,丁济民、张赞臣、徐仲才及张镜人任副理事长。1954年接上海市人民政府第一任市长陈毅署名的委任状,任上海市卫生局医疗预防处中医科副科长。1954年上海市中医药学术研究委员会成立,王聿先任主任委员,何秋澄、陆渊雷、苏祖斐、汤腾汉为副主任委员,石筱山、程门雪、黄铭新、曾广方、陆瘦燕、姜春华、顾伯华、张赞臣及张镜人等30余人为委员。1955年上海市卫生局设中医处,陈育鸣任处长,黄器周、刘文菉、张赞臣、张镜人任副处长。1956年规划筹建上海中医学院,举办2~3年学制的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研究班,由王金城、李林、张镜人负责筹备工作,后张镜人赴京参会商讨中医学院及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研究班等有关任务,归来后即与章巨膺共同负责这一工作。1957年与袁云瑞技正,修订《上海市中医师带徒暂行管理办法》,创中医师承教育改革先河。1958年任上海市中医学会第二届委员会副理事长。1961—1962年《辞海》中医分科由程门雪、章巨膺、袭沛然、丁济民、姜春华、严以平、钱伯文、黄沁、张镜人等10余人参编。1963年上海市卫生局制定《上海市中医学徒结业鉴定暂行办法》,由杜大公、程门雪、章巨膺、陆瘦燕、张镜人等6人组成鉴定委员会。1975年任中华中医学会第二届委员会常委暨副会长。1978年调任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1979—1983年任《辞海》编委及分科主编,任中国中医药学会副会长暨上海市中医学会第三届委员会副理事长。1980年当选中国民主同盟上海市委员会第七届常委、副主任委员。1981年任上海市卫生局副局长,仍兼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1983年上海市政府颁发委任状,任命张镜人为上海市卫生局顾问。1983年当选中国民主同盟第五届中央委员。1984年当选民盟上海市委第八届常委、副主任委员。1984—1990年任上海市中医药学会第四届委员会理事长。1986年“张镜人对慢性胃炎治疗经验的临床研究”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大成果甲级奖。1987年“张镜人对慢性胃炎治疗经验的临床研究”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1988年当选民盟上海市第九届常委、副主任委员。1988年当选中国民主同盟第六届中央委员。1990年经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审定,张镜人为全国首届继承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工作指导老师。1990年当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91年享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特殊津贴。1991—1996年任上海市中医药学会第二届委员会理事长、《上海中医药报》社长。1992年当选民盟上海市第十届常委、副主任委员。1992年香港《文汇报》整版介绍张镜人,并冠以醒目标题称张镜人“沪上中医第一人,堪称上海现代中医业奠基人”。1992年任中国民主同盟第七届中央委员。1993年当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94年荣获上海市首届医学荣誉奖。1994年国家人事部批准赵东生、谢桐、江绍基、张镜人等杰出的10名高级专家为终身教授。1995年获上海市卫生局首届“上海市名中医”称号。1996年获中央保健委员会颁发奖状。1997年中国中医药学会第三届理事会聘任张镜人为顾问,上海市中医药学会第六届理事会聘任张镜人为名誉理事长,民盟上海市委聘任张镜人为第十一届名誉副主任委员。1998年主编出版《中华名医治病囊秘·张镜人卷》。2001年《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中医临床家张镜人》出版。2002年由上海市卫生局、上海中医药学会、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等联合举办“全国著名中医内科专家张镜人教授行医60周年暨学术思想研讨会”。2004年经上海市卫生局批准,成立“张镜人首席名老中医工作室”。2006年,耄耋之年的张镜人,坐在轮椅上,在中国共产党党旗下,庄严地举起自己的右手,实现了一生矢志不渝的追求——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2008年上海市中医药学会举行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理事换届选举大会,张镜人、裘沛然、颜德馨、沈自尹被推举为名誉顾问。2009年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授予张镜人“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高级荣誉会员”称号。2009年获得由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首届“国医大师”荣誉称号。2009年一代名医张镜人于6月14日9时28分与世长辞,享年87岁,中共上海市委常委、统战部长杨晓渡专程前往灵堂吊唁,谓“张老是上海中医界的骄傲”,6月20日举办追悼会。2009年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来沪,和上海市卫生局局长徐建光、副局长沈远东一起向张镜人家属颁发张镜人“国医大师”证书和奖章。2009年张镜人铜像揭幕和落葬仪式在上海青浦福寿园内的漱流园举行,墓碑镌刻着张镜人诗言志代表作《醉花阴》:绿遍葫芦瓜与豆,压架凌霄秀。篱落缀牵牛,小圃晴烘,采药香盈袖。中医宝库称丰富,本草饶研究。愿效李时珍,泽惠神州,亿万人增寿。

1926年 张寿永出生于上海金陵东路303弄3号,名存沂,张杏园长子。初中毕业,在堂叔父张骧孙诊所习医,随骧孙公、父亲张杏园抄方,晚上就读中华国医专科学校。1944年中华国医专科学校毕业,同年在骧孙公诊所全日襄诊。1945年父亡,承祖业在金陵东路300弄3号开业,为张氏内科第十一代传人。1950年参加第二联合诊所工作。1956年进入上海市红十字医院,任中医师。1966年支援三线建设,到四川攀枝花第一人民医院工作,任中医科副主任。1982年调回上海,进入黄浦区红光医院(现并入上海黄浦区中心医院)担任中医科主任,上海中华医学会会员。2017年病逝。

1927年 张存瑜出生,张骧孙长女,张氏内科第十二代传人。幼承庭训,13岁随父学医,深得真传。诊所设在上海北京西路,后在北京东路地段医院工作,擅长内科疾病的诊治,善待病家,曾任上海黄浦区人大代表,于2000年病逝。

1929年 张伯讷,名存録,出生于上海北京西路146号,1936—1947年随祖父、父亲学习医书,1947—1955年在父亲张骧孙诊所私人开业,1951—1952年在上海时新成区中医师进修班学习。1955—1963年任上海市立第十一人民医院研究室中医师。1956年2月27日加入中国共产党,1956年荣获上海市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称号,1958年荣获全国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称号。1960年主编的《慢性肾炎的中医理论和疗法》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并荣获上海市文教战线先进工作者称号。1963—1964年任曙光医院医教办公室副主任,1964—1966年任上海中医学院伤寒温病教研室副主任兼曙光医院中医内科副主任,参编的《流行性乙型脑炎》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972—1978年任上海中医学院中医基础教研组副主任,晋升为副教授并开始指导硕士研究生。主编的《中医方剂临床手册》《中医学基础》先后出版,在全国率先开创了中医学基础学科。1978—1981年任上海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部副主任、中医基础教研组主任。1980—1981年赴日本神奈川县卫生部举办的“中国汉方研修班”讲学,讲授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和中医内科学等,得到神奈川县政府奖状。1981—1985年任上海中医学院副院长,先后发表《伤寒与温病之争的今昔》《伤寒与温病的对立统一》《略论保持和发扬中医特色》等论文。主编《中医学问答题库——中医理论基础分册》《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参考丛书》《中医学多选题题库——中医基础理论分册》。任《中医年鉴》首任主编,其间任高等医药院校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评审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卫生局药品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84年任副主编的全国统编教材《中医基础理论》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其间又发表了多篇医学论文。1985—1994年任上海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副教授、教授。1986年晋升为教授,任上海中医学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博士研究生导师。1987年当选为上海市徐汇区人大代表,1990年被评为上海中医基础理论重点学科学科带头人。1991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荣获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1992年荣获上海市劳动模范奖章和证书。1993年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基础理论重点学科学科带头人,所负责的科研项目“二仙汤及其拆方对大鼠下丘脑—垂体—性脉轴调节作用的实验研究”荣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一等奖。1994年3月9日病逝。

1942年 张存钧出生,张氏内科第十二代传人。1959年上海静安区中医带徒班学习中医,跟师张龙孙、张存权。1980年任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主治医师。1982年任上海市中医讲师团成员,赴日本神奈川县担任中医教学9个月,获地方政府奖状。198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8年赴瑞士苏黎世大学作中医学术演讲和医学交流。1990年参加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继承班,学医3年,跟师“国医大师”张镜人,确认为张镜人学术继承人,获出师证书。1993年获副主任医师任职资格,1995年任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气血理论研究室副主任,1996年任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副主任,1999年晋升中医内科主任医师,2000年聘任为上海医科大学上海市第一人民临床医学院兼职教授,并任中医内科教研室主任。2002年聘任为上海中医大学兼职教授,2003年任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中医气血理论研究室主任。2004年任上海市卫生系统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委成员,2005年任上海中医药学会第七届理事会理事,内科分会常务理事,2006年任上海中医药学会综合性医院发展委员会分会副主任委员,2009年退休。2012年张氏内科流派研究基地成立,张存钧、王松坡任项目负责人。

1944年 张存义出生,张志雄之子,张氏内科第十二代传人。1991年参加首届全国名中医药专家继承班学习,主任医师,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五医院中医科主任,从医40年,继承祖业而有创新,擅长中医调理,曾参编医学著作多部,发表论文30余篇。

1952年 朱抗美出生,张氏内科第十二代传人。上海中医学院中医学硕士,师从刘树农和张伯讷。1984—1999年任上海中医药大学研修部副主任、主任、总支书记,1999—2007年任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党委书记、副院长,2010年至今任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特色诊疗技术研究所所长。1996年被评为上海市教卫系统女能手,1996—1998年获上海市第六届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1999—2000年获上海市卫生系统精神文明建设优秀组织者,2001年获上海市教育系统优秀党务工作者,2004—2005年获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优秀组织者,2006年获上海市科教党委系统优秀党务工作者,2006年获上海中医药大学师德标兵,2008年获中华医学会伦理委员会“人文管理荣誉奖”,2008年被评为中华中医药学会“全国优秀中医健康信使”,2009年被评为上海浦东新区名中医,2011年获第九届上海护理科技二等奖。

2004年 朱凌云入围首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办的“优秀中医人才研修项目”,结业后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称号。

2004年 上海市卫生局“张镜人·首席名老中医工作室”成立(王松坡负责)。

2005年 王松坡入围首届上海市优秀青年医学人才培养计划(指导老师张镜人、张存钧)。

2005年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传承研究”之“张镜人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研究”立项并启动(张存钧、王松坡主持)。

2007年 张存钧负责的上海市市级医院中医慢性胃炎特色专科获批建设。

2009年 王松坡负责的上海市卫生局中医胃病临床优势专科获批建设。

2009年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作为牵头单位,王松坡作为负责人的“上海交通大学中医胃病诊治中心”成立。

2009年 张雯入选全国第四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班学员。

2010年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立项并挂牌的“张镜人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成立(王松坡负责)。

2011年 王松坡主编的《国医大师经验传薪——张镜人》由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行。

2012年 由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上海市中医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市中医文献馆共同建设的上海市中医药事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海派中医流派传承研究基地”项目之一“张氏内科流派基地建设”获批启动(张存钧、王松坡负责)。

2013年 王松坡入围“上海市中医药领军人才建设”项目。

2014年 刘巧丽入围上海市中医药事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杏林新星”培养计划。

2015年 张存钧、王松坡主编的《张氏内科集验·热病经验选集》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2015年 朱抗美、李其忠、方肇勤主编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张伯讷教授逝世20周年文集》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2015年 张雯入围“上海市中医药领军人才共同体建设”项目。

2015年 上海市中医药事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海派中医流派传承研究基地”项目之一“张氏内科流派基地第二期建设”获批启动(张存钧、王松坡负责)。

2016年 朱抗美、李其忠、方肇勤主编的《敏于行·讷于言——张伯讷教授图文集》由上海浦江教育出版社出版。

2017年 朱凌云主编的《海上名医·张元鼎流派研究》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2017年 张存钧、王松坡主编的《张氏内科集验·杂病经验选集》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2018年 上海市海派中医传承人才培养项目启动,张存钧、朱凌云作为张氏内科流派指导老师带教刘巧丽、宋宏伟、张士强、杨芸峰四人。

2018年 张存钧、王松坡负责的上海市中医药事业发展3年行动计划项目“张氏内科流派专科中心”获批并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