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缘 起
根据上海地方志的记载,张氏一门的先祖原系河南汴梁(今河南开封)人,南宋初有张铁一氏随宋室南迁,“偕沈、瞿、赵三姓由严陵徙居至上海高昌里张家浜,近龙华,后人遂呼为‘龙华张’”(见同治《上海县志》卷二十九)。这是张氏徙居上海的最早记载。张铁一系宋徽宗时期丞相张商英之孙,据宋史记载,张商英,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生,历任右正言、尚书右丞、资政殿学士、观文殿大学士等职,官至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张商英入阁,为政持平,以不食不暑为之。曾力劝徽宗节华侈、息土木、抑侥幸,并致力改革政事之弊,废除苛捐杂税,发展商业农业,以薄赋宽民。徽宗宣和三年(1121)病逝,终年78岁。赠少保,钦宗靖康元年(1126)加赠太保,高宗绍兴年间又谥文忠。
同治《上海县志》卷二十九《冢墓》记有“张、沈、瞿、赵四姓墓,在二十六保二十三图,去张家浜半里许,前临小河,其右稍北为沈家巷,墓前有石碑。题‘张沈瞿赵四姓始祖之墓’十字,碑侧又有‘元朝遗址万历重修’八字。前志云:龙华张氏始祖名铁一者,宋商英之孙,高宗南渡,偕沈、瞿、赵三姓由严陵徙居上海高昌里张家浜,近龙华。后人遂呼为‘龙华张’。此四姓者,仗义结伴,生同居,亦死同穴。至今坟之右有沈家巷,坟之左有瞿家巷。惟赵氏后迁于上海邑治之南,今称为亭前赵。四姓聚居五百余年,相保如初,里人称‘义坟’。”
张氏徙居上海后继续为官,而并没有业医。乾隆《上海县志》记载有张氏族人张敏中事迹,“嘉靖甲寅三十二年(1553),由明经教授仁和,会倭寇薄城,当路檄属员之才谞者分守各城。敏中得艮山诸坊,率生徒,督士卒捍御,城赖以完,迁周王府教授,年八十卒于家。”张敏中为张铁一第八代孙,明嘉靖甲寅三十二年(1553),担任“明经”,只是一名政府文教方面的下级官员,职务是在仁和(宋兴国四年改名钱江县,治所今属杭州市)进行宣传和教化。时值倭寇围困杭州城,在杭城保卫战中,他接受檄文带领学生一起在艮山进行抵御,“督士卒捍御,城赖以完”。后得到朝廷奖励,“迁周王府教授”。
梳理张氏医学源头,在“龙华张氏宗谱·世表”的相关章节中,可见到张氏先人行医的散在记载。如九世祖张忠,字体卿,号可石,官山东鲁府良医所良医;十一世祖张肇际,字会卿,号十洲,太医院吏目;十二世祖张孟起,业医居周浦镇;十二世祖张开锡,字宗之,号思咸,上海庠生。思咸公幼年好友陵鸣珂[清顺治十二年(1655)进士],撰《思咸公医游赠序》载:“思咸以医出游,岂若世之所谓医哉?亦以儒之理,圣之道通之也,诚以儒之理圣之道通之,不特医一人,医天下可,不特医一时,医万世可也。”赞扬思咸公“至今不遇,乃以儒而业医”。是非常之人,从事寻常的行医职业,正是思咸公为人“不寻常也”。由此可见,在张元鼎创始医业之前,先祖已有业医的萌芽和背景。
张氏家族开始以医为业是从张元鼎始。张元鼎自张铁一算起为第十四世,而以张氏世医论则为第一代。张元鼎在地方志上没有记载,而在张氏家谱中却收录颇详。张元鼎,字君调,号隐园,生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卒于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早年亦习儒,淹贯经史百家,而嗜医籍。后因家族中多人先后病逝,立志“不为良相,愿为良医”,遂弃仕从医,精研《灵》《素》,行道于乡里,辄获良效,“里人德之”,自此开创了以医为业之“张氏医学”先河,其后代有传承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