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肾病

三、肾病

案1 王某,男,24岁,五金工人。

患者1年前因扁桃体炎引发急性肾炎,经他院治疗后,全身浮肿渐退,但尿液检查时有蛋白、红细胞、管型等出现,稍事劳动后,即有胸胁胀满、腹大、气促、食欲减退、小便短少等症状。来我院就诊时,患者面色苍白,呈慢性病容,全身呈中等度浮肿。查体右侧呼吸音减弱,移动性浊音(+)。尿常规示蛋白(+++),红细胞3~4/HP,颗粒管型(+),透明管型(++)。舌灰淡,苔薄腻,脉濡弱。

证属脾肾阳虚,水湿泛滥,治则益气利水,标本兼治。

黄芪三两,木防己五钱,大腹皮五钱,川椒目一钱半,淡姜皮一钱半,茯苓皮一两,猪苓五钱,泽泻六钱,赤小豆二两。

治疗3个月后,患者除晨起面浮及腰酸乏力症状之外,其余症状均已消失,考虑缓则治其本,改予培补脾肾法治疗。方药如下:

党参三两,黄芪三两,白术五钱,当归身五钱,枸杞子五钱,杜仲五钱,丹皮三钱,泽泻五钱。

加金匮肾气丸或大菟丝子丸五钱,吞服。

治疗2个月后,患者各项指标及全身症状均已改善而消失。维持治疗8个月后,各项检查均已恢复正常,再观察8个月,未见有异常出现。

【按】 肾炎病名,虽不见于中医学文献之记载,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则认为其属于“水肿病”范畴。历代医家对“水肿病”论述不一,《内经》将其分为三类,其一为“水胀”,主要症状为先从目窠上肿及足胫肿起,然后遍及全身,除水肿之外,还常有咳嗽和颈脉搏动现象;其二为“肤胀”,其主要症状为皮肤间水肿,且以手按之,出现凹陷;第三类是“鼓胀”,主要症状是腹大有青筋突起,皮肤呈苍黄的颜色。此三类分类方法从症状上较易区分,而肾炎一般多属于“肤胀”一类,其发病多与肾及膀胱有关。肾为水藏,全赖阳气以蒸化,故能泄体内剩余之水分从膀胱而出,肾虚则“水不利而为肿”。脾虚、脾阳虚弱,土不堤防,则“肾水泛滥”,发为水肿。故而脾肾之虚是本病之本,而水肿则为标证。故其治疗因辨清标本,“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才能得到良好的疗效。

案2 殷某,男,24岁。

患者全身浮肿3个月余,既往无急性肾炎发作病史。此次发病,先为轻度眼睑浮肿,逐渐遍及全身。目前全身浮肿并伴有疲劳、乏力、头晕、目糊、纳呆等症状,面色萎黄,消瘦,下肢见凹陷性水肿。尿常规示蛋白(+++),颗粒管型(+++),红细胞(+)。苔薄白,脉细弱。

证属脾肾亏虚,治拟培补脾肾。

党参三两,黄芪三两,白术五钱,当归身五钱,枸杞子五钱,杜仲五钱,丹皮三钱,泽泻五钱。

加金匮肾气丸或大菟丝子丸五钱,吞服。

治疗2个月后,患者浮肿渐退,治疗5个月以后,所有主诉症状均已消失,各项实验室检查均已接近正常,至第6个月,各项实验室检查均已恢复正常,并恢复轻度工作。后再继续服药4个月,患者未有异常情况发生。

【按】 该患者为“水肿”,但只有面色萎黄、脉细弱等脾肾两虚现象,属于本虚之证,故而治疗拟“缓则治其本”。严用和《济生方·水肿论治》:“水肿之病,皆由真阳怯少。”《医宗必读·水肿胀满》:“水虽制于脾,实统于肾,肾本水脏而无元阳寓焉。命门火衰,既不能自制阴寒,又不能温养脾土,则阴不从阳而精化为水,故水肿之证,多属火衰。”温热药属阳,具有促生长发育的特性,有助于机体生命的维持与发展。对病程长的较重虚证,在用补养药的同时,可加入一二味温热药,可以藉温药的阳热之气,以发挥填补不足之生机;而温药得补品,又可以凭补品的生长资源以合成一点真阳之动力。补品与温药相互依存,从而使邪消正长,生生不息。

案3 邢某,男,40岁,纺织工人。

患者就诊前有慢性右侧腰部疼痛病史5年,难于行动,经常需贴敷膏药方可缓解。平时时有扁桃体炎发作。1年前注射预防针后,即发生全身浮肿,但无发热现象。经所属劳保医院治疗2个月余,未见好转,故至我院就诊。目前除全身中等程度浮肿及疲乏、食欲不振、时有呕吐等以外,余无所苦。查体心尖区有Ⅰ级收缩期杂音,余无异常发现。辅助检查尿常规示蛋白(+++),红细胞(+),颗粒管型(++)。舌苔薄腻,脉濡弱。

辨证属气虚湿困,治拟益气利尿。

黄芪三两,木防己五钱,大腹皮五钱,川椒目一钱半,淡姜皮一钱半,茯苓皮一两,猪苓五钱,泽泻六钱,赤小豆二两。

治疗3个月后,患者浮肿渐退,恶心、纳呆等症状已缓解。再改用培补脾肾法,并加用别直参等补气之剂。

别直参三两,黄芪三两,白术五钱,当归身五钱,枸杞子五钱,杜仲五钱,丹皮三钱,泽泻五钱。

另加金匮肾气丸或大菟丝子丸五钱,吞服。

用药后,患者病情日益好转,肾功能、尿常规及全身情况均接近正常。

【按】 《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二十二条,开始把“水肿”作为各种水病的总称。巢氏重视脾胃虚弱在发病中的重要性。他在《水肿候》《二十四水候》中不只一次强调了脾虚不能制水,以致水气独归于肾,三焦不泻,经脉闭塞,水泛成肿。他说纵然水肿“立名不同,亦有二十四水,或十八水,或十二水,或五水。寻其病根,皆由荣卫不调,经脉否涩,脾胃虚弱,使水气流溢,盈散皮肤,故令遍体肿满”。巢氏这种观点把脾胃在水肿脏腑病机中提到与肺、肾同等重要的地位。脾胃乃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内而脏腑经络的温养,外而四肢百骸的濡润,无不仰给于胃的纳谷和脾的散精。脾胃一旦发生病变,不仅中州损伤,而且也会引起脏腑经络、四肢百骸各方面的疾患,《脾胃论》中就曾有“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立,诸病之所由生也”的记载。因而水肿之病多属脾气亏虚,中阳不振,由此水湿不行,外泛为肿,内停作胀。因而治疗时当以健脾益气为主,温补脾肾药物,并佐以利气行水之物,则水湿得以渐退,水肿渐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