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家学,擅治热病
张龙孙自幼继承家学,青中年时期,以擅治伤寒热病而医名日盛。他继承家学,将伤寒与温病学说融为一炉,有机地结合,坚持治热病以祛邪为第一要务,灵活地运用透、表、泄、通、下诸法,务从各个角度,各个方位,达邪存正,使邪祛则正安。对重症伤寒热病,神昏惊厥患者,能洞察病机,合理地选用紫雪丹、至宝丹、牛黄丸等开窍泄热、熄风醒脑之剂,尤擅用家传秘制救苦玉雪丹,起疏托泄浊、清热开窍之功。在应用方面,对这些成药按病情的轻重变化,或单药应用,或两药合用;有常用量日服1粒,也有小剂量应用,以及重危病者加大剂量服用,权宜之机,灵活掌握,变化在我。这些变换方法的应用,在其热病病案中可见一斑。
对感冒、风温有其独特体会。认为感冒病因多由于感受四时不正之气,如春应温而反寒,夏应热而反凉,秋应凉而反热,冬应寒而反温。凡气候失常,非其时而有其气,皆可导致发病。但一般以感冒风寒为代表。这是因为风为百病之长,寒为杀厉之气,举凡风寒可以概括四时外感,同时,感冒患者也往往有受风寒的病史可查。因此,感冒一病俗称“伤风”,或“重伤风”。徐灵胎说:“凡人偶得风寒,头痛发热,咳嗽涕出,俗语谓之伤风,乃时行之杂感也。”故多用辛散解表之法。由于感冒病机多在肺卫,故以发散表透为主,使邪气从汗而解。即使卫气同病,见到咽喉肿痛、扁桃体炎、舌苔黄腻、高热、烦闷等症状,也应采用解表清热法为妥。清热于里,而散邪于外,不使邪恋不解。如果早用大剂量清热药物或一味使用清热而不解表,则易邪气留恋,影响早日康复。这是治疗感冒时必须加以注意的。关键在于因势利导,灵活变通。辛散又有辛温解表与辛凉解表。葱豉汤为其辛温解表法之常用方剂,桑菊饮与银翘散为辛凉解表之常用方剂。另其自创经验方,在临床应用中也疗效显著。如:
方1 适用于一般伤风咳嗽,热象不明显者。
前胡三钱,杏仁三钱,桑叶三钱,苏梗三钱,陈皮二钱,象贝三钱,姜半夏三钱。
加减法:发热无汗,加淡豆豉三钱,牛蒡子三钱,薄荷二钱;痰多,加冬瓜子三钱,瓜蒌皮三钱,莱菔子三钱;咽喉肿痛,加马勃二钱,挂金灯三钱,射干三钱,桔梗二钱,生甘草二钱。
方2 适用于感冒,热象明显者。
淡豆豉三钱,前胡三钱,苏梗二钱,牛蒡子三钱,薄荷二钱,天虫二钱,象贝三钱,黑山栀三钱。
加减法:舌苔黄,加黄芩三钱;舌质红,加连翘三钱;胸闷,加枳壳三钱,陈皮二钱;食滞,加山楂三钱,焦六曲三钱。
方3 适用于感冒夹湿,缠绵不解,舌苔厚腻者。
清水豆卷三钱,藿香三钱,佩兰三钱,前胡三钱,苏梗二钱,陈皮二钱,薏苡仁三钱,杏仁三钱,炒神曲三钱,竹茹二钱,佛手二钱,川朴花三钱。
加减法:舌苔黄腻,加黄芩三钱,制半夏三钱。
对于风温的辨治,可分为以下几种证型。
1.风邪外袭,肺失宣化证 多以咳嗽不爽,鼻流浊涕,身热咽红,脉浮数为主症。治疗当以疏泄肺气,清解邪热。主张风邪初犯,应及时用宣开表透,防邪逆变,因为邪近气分,常有逆传之势。常用处方:蝉衣4.5g,荆芥9g,薄荷3g(后下),前胡6g,牛蒡子10g,杏仁9g,金银花9g,桑叶6g,连翘9g,桔梗6g,浙贝9g。
2.复感时风证 以发热骨楚,头顶强痛,胸闷泛恶,甚或突然神蒙不语,肢体僵直,舌苔薄白,脉滑而数为主症。此乃热邪壮盛,已传气分,有逆传之势。故治以疏风解表,芳香开窍。常用处方:羌活6g,防风6g,白僵蚕5g,菖蒲根10g,广郁金9g,半夏9g,浙贝6g,桔梗6g,炒黄芩9g,佛手露3g,玉枢丹6g(吞服)。
3.风温挟痰热证 以身热,头痛项强,神昏呓语,烦满无汗,呕恶,寤寐欠安,苔腻中黄,脉象浮数为主症。此乃风热邪闭,痰浊交阻。治当疏风清热,开泄达邪,豁痰化滞。常用处方:救苦玉雪丹6g(吞服),香豆豉6g,白僵蚕5g,羌活6g,荆芥9g,防风6g,桑叶5g,牛蒡子9g,前胡6g,制半夏9g,橘红6g,炒枳实9g,朱赤苓12g,焦六曲15g,姜竹茹9g,佛手露3g。
4.风温化热,挟痰内闭,清窍被蒙证 初则壮热,头项强痛,遍体酸楚,然则神蒙不语,动风抽搐,痉厥连连,两目直视,牙关紧闭,脉浮弦动。此乃风温热化,挟痰内闭,清窍被蒙,病情重险,危在旦夕。治疗当以清热疏泄,豁痰开窍,达邪熄风。常用处方:香豆豉6g,焦山栀6g,至宝丹1支,羚羊角片3g,僵蚕6g,羌活6g,鲜石菖蒲15g,陈胆星5g,天竺黄6g,双钩藤15g(后下),竹沥半夏9g,牛蒡子9g,化橘红5g。若药后身热有汗,热仍不解者,日晡较甚,神烦口燥,饮而不畅,胸闷脘腹痞满,大便数日不解,舌苔垢腻,舌中焦黄者,此乃病情尚在危途,可加用制川军6g,炒枳实9g,广郁金9g,牛蒡子9g,朱连翘9g,朱灯心3g等。
张龙孙认为,风温之病起于春季风气当令之时,初起常在太阳之表。治疗务当疏散透表达邪,即使化热入里,清热之中还当以透达之品辅之。主张透表之法可贯穿于发病的初、中阶段。对于风温已化热,挟痰内闭致使清窍被蒙之证,邪热尚未伤精耗液之际,每每投以味偏辛而性偏温燥之僵蚕、羌活、牛蒡子、荆芥、防风之类,旨在祛风解痉,常常疗效很好。当出现神志昏蒙症状时,则芳香开窍,化痰刻不容缓,此为解救危急症状的应急措施。若见阳明热结之证,又常应用通下法,或投以承气,或给予瓜蒌仁、麻仁、防风通圣散等药。然而下法之应用,当详辨患者正气盛衰,热结轻重而分别缓急以下之。部分危急病证运用通腑泄热,急下存阴法,燥屎得下,即可获热退痉止之佳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