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运用膏方调治各类慢性病
膏方又称膏滋,是经浓缩后加入糖或阿胶等辅料浓缩熬炼而成的一种内服剂型。膏方作为中医学的宝贵文化遗产,具有历史悠久、特色突出、未病先防、因人制宜等特点,一般是冬令进补中最常用的方法。朱抗美临床擅用膏方调治各种慢性病,形成了一定特色,对于膏方应用中发生的一些问题及对策具有一定经验。
第一,认为“开路方”很重要。一般在开具膏方前,首先看患者是否腹脘闷胀、食欲不振、大便不畅、舌苔厚腻。若舌苔厚腻者,必处以开路方,药用半夏、竹茹、枳壳、生米仁、泽兰、泽泻、茯苓、生姜皮、白术、苍术等化湿开胃,服用1~2周后再看情况,舌苔净后方可服用膏方。一般患者在服用膏方前,均嘱其饮食清淡并煮喝萝卜梨汤2周,以降肺胃之气,萝卜顺气,梨润肺,具有降气化痰、润肺通便之功效,可以将脾胃调理到最佳状态,较易于补膏的吸收。这也是朱氏“顾护脾胃,以喜为补”思想的体现。
第二,膏方调补要因人而异。忌滥补留邪、补不对证、补不得法等情况发生。认为“药补不如食补”,主张“胃以喜为补”,以及“寓通于补”。能站在患者的角度,尽量选用食补,如用羊肉、蹄髈、狗肉、甲鱼、桂圆、黑枣、核桃仁等,对辨证适合的患者,建议在恰当的时令自行食补。选方派药不仅辨证,而且要秉承“胃以喜为补”的基本原则。不仅根据患者喜温喜暖,或喜凉恶热等胃寒或有胃火、心火的疾患以及体质特点选药,而且要照顾到患者的口味,尽量避免选用过苦、异味过大的药物。另外,少用一些碍胃的药品,如石头类、贝壳类、苦寒类、腥味虫类、滋腻类药等。在开膏方时,寓通于补,忌一味进补,通常在滋补滋腻之品中,加入健脾醒脾之药,在补血时予以行气等。
第三,辨病辨证相结合进行药物配伍。降脂常用生山楂、泽泻,顽固咳嗽常用佛耳草、款冬花,类风湿关节炎常用鬼箭羽、露蜂房,尿路结石常用牛膝、乳香,助消化常用生麦芽、檀香等。相反相成配伍如慢性胃炎以黄连、厚朴寒热合用,心肌缺血以降香、葛根升降同用,顽固性高血压以附子、磁石动静结合,过敏性哮喘以干姜、五味子敛散并用,慢性肾病水肿以细辛、熟地黄刚柔并施,视物模糊以苍术、黑芝麻润燥齐用等。尽量避免十八反、十九畏中的药物及食物一起配伍使用,服食药忌常见的如猪肉反乌梅、桔梗、黄连,猪血忌地黄、何首乌,猪心忌吴茱萸等。
第四,膏方中擅用虫类药。虫类药具有很强的活血化瘀通络之功效,喜在膏方中加入虫类药,较为常用的有地龙、全蝎、蜈蚣、僵蚕、水蛭、地鳖虫等。
地龙是使用率最高的一味虫类药,多数虫类药均有不同程度的毒性,而地龙相对安全,味微咸,性寒,无毒,入肺、脾、肝诸经。有活血化瘀、平喘通络、行水解毒、泄热定惊平肝之功。膏方中最常应用于哮喘、咳喘等病症,常配伍象贝、胆星、竹茹、枳壳、鱼腥草、丹参、郁金、全瓜蒌等宣肺平喘祛痰药味。另对一些脑梗死后遗症、颈椎病、腰椎病等伴有肢麻、头痛等血脉不通的患者也常用到,常配伍三七、葛根、桑枝、杜仲、桑寄生、续断等活血通络止痛药。对一些月经不调有瘀阻者,常配伍丹参、当归、鸡血藤等活血调经之品。地龙还有很好的平肝镇肝功效,结合西医学及临床经验,在一些高脂血症、高黏血症及高血压患者中,地龙的正确使用往往可以起到较为显著的降压作用,从而改善头痛、头胀等临床症状。常用剂量60~100g。
此外,全蝎、蜈蚣常取其通络、散结、祛风搜风之功,用于女性闭经、经前头痛、多囊卵巢、乳腺增生、子宫肌瘤,男性前列腺肥大等病症,另外还配以活血通经药,用于一些下肢血络突显于肤表、色紫暗红、伴或不伴有水肿,辨有瘀阻者。常用剂量全蝎6~10条,或30~60g;蜈蚣5~10条,或30g。
白僵蚕有熄风止痉、化痰散坚、活血通经止痛之功,味咸而辛,咸者能软能下,化痰散结而走于肺,常用于肺系疾患之伴有痰涎壅肺、咳喘不宁的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多配伍以半夏、枳壳、冬瓜仁、杏仁、全瓜蒌、陈皮等化痰药。在膏方及临证中,对于银屑病、湿疹等顽固性皮肤病,也可选用白僵蚕,与白鲜皮、地肤子、车前子、赤芍、丹皮等配伍使用。常用剂量90~150g。
水蛭味咸、苦,性平,有毒,入肝、膀胱经。有破血逐瘀消癥之功,对甲状腺结节、深静脉血栓、硬皮病患者时有用到。但因其腥味较大,考虑到“胃以喜为补”的原则,故而临床较少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