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脾胃后天之本

二、重视脾胃后天之本

1.升降并调 脾胃为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凡寒热不当、饮食不节、情绪影响等均可导致胃的受纳、消化功能异常,而症状滋生。脾与胃又同居腹内,以膜相连,一脏一腑,互为表里,以其脾胃的升降气化功能维持了受纳、消化、吸收的作用。临床体会,每当脾胃升降功能障碍,以致气机壅阻,通而不畅,胃气上逆等病变时,往往多见中脘痞满、隐痛、嗳气、泛恶、纳呆等症。此时的治疗,必须有机地调整脾胃的升降机制,立足于“胃宜降则和,脾当升则健”的原则,升降并调,以和胃降逆,健脾升提为主,选用旋覆代赭汤、橘皮竹茹汤或左金丸辛开苦降等加减应用。以旋覆花、代赭石、香橼皮、枇杷叶、炒竹茹等降胃气之上逆;以白术、太子参、柴胡、升麻健脾益气,升脾胃之气,而助运化之能,则脾胃功能协调,尽其升降之职。

2.气阴兼顾 唐容川论调理脾胃需分阴阳,既应补脾阳,又宜补脾阴。此外,叶天士也专有胃阴立论之说。胃病初病在气,有气滞、气逆、气虚等病理变化,理气、益气之品,实不可少,理气之中参以健脾益气,有助气机之运转。而久病或素体气阴不足者,往往易损脾胃之阴,此时滋养脾胃之阴,不能忽视,参入淮山药、扁豆、麦冬、莲肉养阴之品,配太子参、白术健脾益气或补中益气,既益脾胃之气,又养脾胃之阴,气阴兼顾,更具相得益彰之功。

3.气血同治 胃多气多血,脾为统血之脏,脏腑之间,气血相关,气机升降出入有序,以及津血的煦濡,是维护脾胃生理功能的基础条件。胃病初起在气,日久必涉及血,或见血虚,或见血瘀之证,临床上胃肠道疾病如部分萎缩性胃炎、癌前期病变、肿瘤(癥积)等先后可见血虚、血瘀等证,也已为中医四诊及实验研究所证实,因此脾胃病治疗,在调气的前提下,参入养血、活血等药,如当归、白及养血止血;丹参、莪术、赤芍、血竭等活血祛瘀而生新,按不同证候参入组方,有助于改善胃肠黏膜血流、腺体的修复。故气血同治在脾胃病的治疗中,应是不可缺少的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