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胃肠病
案1 陈某,女,69岁,退休工人。
胃脘部闷痛反复发作多年。X线钡餐检查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伴胃窦炎”。10日前因饮食不当,上腹部闷胀疼痛又发,饥饿时尤甚,得热食可缓解,伴有嗳气吐酸,心下灼热,舌红,苔薄黄腻,脉弦带数。
证属寒热互结,中虚气滞,治宜辛开苦降,佐以益气之品。
姜半夏10g,八月札10g,党参10g,淡干姜1.5g,淡子芩6g,淡吴萸3g,广木香6g(后下),炙甘草4.5g,红枣5个。
服3剂后,病情显著缓解,原方续进共7剂。经随访,自觉症状全除,病情稳定,健如常人。
【按】 张伯讷在临床上常运用辛开苦降法,常获奇效。他认为胃喜通降而恶郁滞,邪阻中焦,则机枢不运,胃气郁滞,通降失常。治则疏通气机,使上下调畅,升降复常,则寒热自和,阴阳通达。此病例中,患者当为寒邪犯胃,脾阳被遏,气闭热自内生,致使寒热错杂,或邪积在胃,从阳热化,复又传脾,从阴寒化,或上热下寒之证。治当清胃泄热,与宣阳散寒并施。纯用清热剂,则胃热未除而中寒更甚,一味温补,则寒邪未散而火热更炽。故宜寒热互用以和其阴阳,苦辛并进以调其升降,常用黄连、黄芩、干姜、半夏、桂枝、吴茱萸、枳实、砂仁等。在具体应用时,则当辨证施治,既要明确邪热郁积中焦的基本病机,又要注意兼邪的不同,区别寒痰湿浊,或气火内郁等各种情况,在苦寒清热的基础上,分别运用温中燥湿,化痰散火之品。
案2 周某,男,64岁,农民。
患者平素过食辛辣厚味,忽发呃逆,呃声频作,其音重浊,心下甚感痞闷不舒,按之则痛,额头沁汗,端坐喘息,苔黄厚,脉滑数有力。胃镜检查示“胆汁返流性胃炎”。
证属痰热内结,肺胃失降,治拟除痰散结,清降肺胃而止呕。
黄连4.5g,吴茱萸1g,竹茹6g,姜半夏9g,象贝9g,炙枇杷叶9g,全瓜蒌30g,旋覆梗(包)10g,二陈丸(包)10g,3剂。
服药后病情有减,苔已渐化。治追原意,原方加枳实9g,续进共5剂。
再诊病情已愈,毋须服药,嘱其注意饮食。
【按】 张伯讷认为病在胃肠,辨证属寒热错杂、痰热互结、湿热中阻、胃热火郁等证者,临床以痞满、脘痛、呕吐等为主要特征,俱为苦降辛开法之适应证。苦降辛开是大法,就药物应用而言,须当讲究寒与热配合及苦与辛组合,如黄连与干姜、黄芩与半夏、黄连与吴茱萸、山栀子与干姜、黄连与木香等,应当注意苦寒与辛温配伍的比例。配伍恰当,方能提高疗效。一般都以苦寒为主,辛温为辅,但临证时还应根据具体病情,辨别寒热孰轻孰重,而相机应用。
案3 吴某,男,48岁,教师。
患者午后潮热月余,刻诊发热于午后较甚,时时汗出,胃脘胀满,食纳呆滞,口干,小便短赤,夜不能寐,舌苔薄黄,脉滑数。外院诊断为“胃肠神经症”。
证属湿热郁积胃肠,治拟辛开苦降法。
山栀子6g,黄芩6g,枳实6g,竹叶6g,连翘6g,大腹皮6g,飞滑石15g,生薏仁15g,瓜蒌仁9g,川朴3g,生甘草3g,5剂。
服药后患者自觉病除得安,后以淡渗之品煎汤代茶,巩固疗效。
【按】 湿与热搏,交阻气分,气化郁遏,中焦升降失司,治当清热燥湿并施,同时注意湿与热的比重和消长情况,防止偏用辛温燥湿而助长热邪,或过用苦寒而致湿遏不化。常用黄连、黄芩、山栀子、川朴、苍术、半夏、淡豆豉、蔻仁、石菖蒲等,常用辛温药有干姜、附子、桂枝、半夏、厚朴、吴茱萸、苏梗等。这些药虽都有理气开痞的作用,但当与苦寒药配伍时,应按其药性加以选择,如干姜、附子、桂枝以寒热错杂为宜,半夏以痰热互结最合,川朴可治湿热中阻,苏梗适用于胃热气滞,吴茱萸可用于肝胃郁火。
案4 谢某,女,55岁,农民。
患者素有胃痛,历延10年。1个月来脘痛频作,拒按,近伴食后呕吐,口干,背恶寒,大便秘结,舌红,苔根腻,脉细弦。
辨证属久病胃腑失和,湿热交阻中焦,肝胆气机为之壅塞,气湿热错杂并郁,下关被拒,食入则涌。治拟开闭通降,先拟清肝化饮通泄法。
姜川连3g,淡吴萸2g,炒黄芩9g,苏梗9g,制半夏9g,枳实12g,防己12g,生大黄5g(后下),川椒目6g,3剂。
服药后诸症得缓,宗原方再进共3剂。经随访,病症己愈未复发。
【按】 胃为燥土,气滞、痰湿、食积等则易郁而化火,引起燥热内结,胃失和降。治应在清泄胃热基础上,佐以辛味,疏散郁火。常用药有栀子、黄连、干姜、吴茱萸、苏梗等。苦寒药主泄降,寒能清泄胃热郁火,苦能泻痞健胃。辛温主宣通,辛能理气开痞健胃,温能宣阳散寒。常用苦寒药有黄连、黄芩、山栀子、大黄等。一般湿热口苦,苔黄腻,宜用芩、连;郁火口干,苔薄黄,舌质红,宜用山栀子;有热结,腹痛拒按,苔厚,当取大黄。
案5 华某,男,50岁。
患者因确诊胃癌于1955年行全胃切除术、横结肠切除术、盲肠造瘘术。术后病理诊断为“胃腺癌及横结肠癌”。1956年初,患者发现其右侧腋下有一鸽蛋大小硬块,右腋上部出现一鸭蛋大小硬块,经医院检查确诊为“胃癌转移”,患者即至门诊就诊。
证属气血亏虚,积聚内生,治以益气养血,消积散结。
药用党参、黄芪、当归、白芍、鳖甲、桃仁、坎炁、贝母、木馒头。
坚持用药1年,患者硬块均消失,一般情况改善,恢复工作。
【按】 胃癌患者,即使存在邪实的客观情况,但贯穿疾病发展始终的是脾胃虚弱。脾胃虚弱是胃癌发生、发展的基础,随着病情的发展,脾胃虚弱的程度也在不断地递进。早期为脾胃气虚,渐则为脾胃阳虚,水湿内聚,聚湿生痰,水泛为肿。久病及肾,终导致脾肾阳虚。加之情志、饮食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肝失疏泄,肝气横逆犯胃,肝胃不和;水液运化失常,痰湿内生;气机不畅,血行瘀滞;瘀毒内阻,而成肿瘤之征。脾胃虚弱,水谷运化失常,气血化生乏源,或脾气亏虚无以统血,病久则致气血均亏。因而治疗时可兼顾气血,益气补血,行气消瘀,则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