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人才培养方面
项目组重视流派人才队伍建设,优化流派基地人才梯队的培养,加强青年医师跟师抄方与导师定期授课的带教形式,组织基地成员进行各种形式的考察交流。建设期间,基地接受湖北、云南等外地及上海本地交流及进修生16名。开展基地规培生及研究生带教工作,通过每年对研究生的培养,目前张氏内科流派的第十四代传人已经在广东、山西、浙江、江苏、河北、河南、山东等多地扎根,随着越来越多学生的培养,张氏内科流派的学术思想将得到更大范围的推广和传播,造福更多患者。
项目组有3名中青年医师获得人才项目资助:入围“上海市中医药领军人才”培养计划1人次,入围全国第四届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班1人次,入围上海市中医药领军人才学术共同体建设项目1人次;入围“上海市中医药三年行动计划——杏林新星”培养计划1人次。另外,流派还带教了4名上海市海派中医流派传承性人才。通过人才建设,完善了流派的传承梯队,为流派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比较坚实的人力基础。流派主要骨干成员如下。
(一)张存钧
教授,主任医师。出生于1942年,张骧云曾孙,张氏内科第十二代传人。曾任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中医脾胃病研究室主任、中医学教研室主任、上海市中医慢性胃炎特色专科带头人,上海中医药学会理事、中医内科分会常委、上海中西医结合学会老年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中医药学会综合医院中医发展分会副主任委员等职。
1959年起学习中医,师从父亲张龙孙和堂兄张存权。1980年上海中医学院师资班结业;1991~1994年参加全国首届名老中医药专家继承班学习,张镜人学术经验继承人。除继承家传对治疗外感热病独具心得外,还擅长于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类胃肠病、心、脑系统疾病以及内科疑难病症。先后主持和参加多项国家级及市级科研课题。协助张镜人筹建了“上海市脾胃病诊疗协作中心”“上海市慢性胃炎中医诊疗协作中心”,1982年作为“上海市中医讲师团”成员,赴日本担任中医教学工作。1988年去瑞士苏黎世大学进行医学交流。
(二)张存义
主任医师。出生于1944年,张氏内科第十二代传人,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五医院中医科主任,军中名医,毕业于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广慈医院中医班,师从父亲张志雄。先后供职于一机部长征医院、南京军区八五医院等。1991年由二部一局确认为全国名中医学术传人。
从医50余年,将张氏内科“治外感热病重在祛邪,治内伤杂病扶正固本”的治疗方法,运用于现代临床,倡导扶正祛邪法,擅长于代谢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和肿瘤术后调理。根据祖传治疗咽喉病的经验,研制中成药——金银润喉茶用于临床。长期担任首长保健工作,任南京军区上海警备区中医保健顾问,南京军区司令员朱文乐上将曾题词表彰“世家名医为百姓造福,军中华佗保官兵安康”。
(三)朱抗美
教授,研究员。出生于1952年,师从张伯讷,张氏内科第十三代传人。曾任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特色诊疗技术研究所所长,现任上海曙光中医药研究发展基金会理事长,上海市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分会常务理事,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身分会名誉主任委员,上海市老年学学会老年保健医疗专业委员会顾问等。
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40余年,在心血管疾病、更年期综合征、肥胖症、亚健康等诊治方面具有一定心得,临床擅用膏方调治各类疾病。曾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主编《中医心疗法》《诊余感悟》《实用中医临床诊治备要》《授业传薪集》《上海浦东名医名方集萃》《一诊一得录》等20余部著作,发表学术论文与管理论文40余篇。主编著作曾获上海中医药科普著作奖、上海市中西医结合科普著作奖。
(四)朱凌云
教授,主任医师。出生于1959年,张氏内科第十三代传人。1983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现上海中医药大学),就职于上海市中医医院,师从“国医大师”、全国名老中医张镜人20余年。现为中医内科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上海市中医医院党委副书记,上海市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常委,上海市医学会科普专科分会第八届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曾授予“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称号。长期从事中医临床工作,擅长运用中医中药治疗内科疾病,尤其对胃食管反流病及慢性胃炎颇有研究,形成了自己的诊疗特色。主持和参与科研课题10余项,其中对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取得初步成果,获得相关专利1项,上海中医药科技奖三等奖1项。
(五)王松坡
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出生于1971年,师从张镜人、张存钧,张氏内科第十三代传人。上海市优秀青年医学人才、上海市中医药领军人才、上海市高级中医药传承性人才。先后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名医学术思想研究分会、综合医院工作委员会常务委员及脾胃病分会委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消化病分会常务理事,上海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上海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疾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中医药学会理事,上海中医药学会综合医院中医发展分会副主任委员、流派分会副主任委员、膏方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中医药科研实验室专家委员会委员等。擅长中医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及肿瘤,在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药调治以及运用中医脾胃病理论治疗心脑血管等内科杂证方面,亦有一定心得。先后承担国家“十五”科技攻关、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上海市科委等科研项目20余项,曾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主编、副主编专著6部。
(六)张雯
女,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上海中医药大学讲师,民盟盟员。出生于1978年,“国医大师”张镜人孙女,张氏内科第十四代传人。毕业于上海中医药大学,师从上海市名中医张云鹏、朱抗美。第四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班”学员、“上海市中医药领军人才学术共同体”成员,“张镜人名中医工作室”骨干,民盟浦东新区区委青年委员,浦东新区青年联合会委员,兼任上海市老年学学会中医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老年学学会老年医学分会青年委员。任职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消化科,长期工作于临床第一线。专业特长为中医脾胃病、中医肝病,尤其擅长中医药治疗脾胃病。
(七)刘巧丽
女,医学博士(在读),主治医师。出生于1980年,师从张存钧及王松坡,张氏内科第十四代传人。2008年作为上海市优秀毕业生自上海中医药大学毕业,获硕士学位,同年就职于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至今。担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综合医院工作委员会青年委员,上海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委员,上海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青年委员会,上海中医药学会流派分会青年委员,上海中医药学会膏方分会青年委员等。业务专长为脾胃病和肿瘤的中医药治疗。在承担临床工作的同时,担任张氏内科流派基地秘书、张镜人工作室秘书,从事张氏内科的学术经验整理工作,协助完成了大量科研及教学任务。作为负责人或主要参与人完成国家中管局、上海市科委、上海市卫计委等科研课题10余项。
(八)张树瑛
女,医师。出生于1982年,张氏内科第十四代传人。高祖张蔚云系名医张骧云之兄,祖辈皆克承衣钵,悬壶海上,为张氏医学中流砥柱。自上海中医药大学毕业后就职于上海市中医医院,随朱凌云研习中医,致力于张氏医学流派学术研究,并担任张氏内科流派分基地秘书。大学期间即随父张心宰整理曾祖张蔚孙、祖父张存灏医案医话,协助家族出版《海上名医——张氏内科流派》一书。同时收集张氏膏方、古籍和各类文献典籍进行深入挖掘、整理和分析,并发表论文《清代海派中医张玉书膏方特点探析》和《浅论清代海派中医张玉书膏方用药规律》,同时作为常务副主编出版《海上名医张元鼎流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