奠基阶段(第一代至第五代)
2025年08月10日
一、奠基阶段(第一代至第五代)
张氏医学源于自学。据家谱记载,张元鼎约于崇祯十六年开始行医,起因是家属中有多人先后因病去世,遂立志“不为良相,愿为良医”,弃仕从医,自学成才,开创了“张氏医学”之先河。家乘记载:“张元鼎,字君调,性聪颖,好学知礼,淹贯经史百家,而嗜医籍。年十三遭曾祖妣蔡太孺人之丧。翌年,大父侍林公复见背。阅三年为天启乙丑,祖妣陈太孺人又相继弃世。公父敬甫……致疾濒危,诸医束手。公亲侍汤药,衣带不解者经月。益钻研《灵》《素》,处方配剂,果渐获痊。及崇祯二年(1629)己巳,公年二十一,遭妣何太孺人之丧,哀毁逾恒……”由于族中亲人连连遭病灾而弃世,故元鼎发愤学习,立志以医济人。“公既行道于乡,辄获奇效,里人德之。”由此成为张氏医学的第一代始祖。
元鼎之子芳孙继承家业,为张氏医学第二代。芳孙子式球生于1654年,家谱记载:“彼时公(即元鼎)孙式球已十龄,聪颖绝人,有神童之誉,而公之学问、艺术悉以授之。”此为第三代。张元鼎的第四代(曾孙)镐,字武在,亦承家学。第五代为瞻源,瞻源学医除了承袭家传外,还随舅父夏东升游,《上海县志》记载:“瞻源者,传其业于外舅夏东升(重光),遂以医行。”
由此,张氏世家已经形成了以医为业,世代相传的传承格局,医学成为其传家业术,张氏医学流派逐渐形成。据张氏族人称,张氏中医之所以能世代相传,是因聚族而居,代有定例,即族中有长子者必承袭祖业,不传外姓,虽女婿也不得传承。除长子必须继承祖业由父子相传外,尚有辅助政策,即由叔或伯对子侄辈进行交叉传教,侍诊抄方,只要子侄辈愿意学医,长辈有义务承担传教的责任,临诊严于督教,帮助子侄走上医学之路,因此各房均有子孙相继为医,于是就带出了一代又一代的家族中医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