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温初起的辨证施治

一、暑温初起的辨证施治

治疗外感病(不论伤寒、温病),其关键要抓住一个“早”字。所谓“早”,就是要做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这是从外感热病的发病规律上来认识的,因为就一般而论“早”意味着病位在上、在表。表者浅也,说明病邪尚在机体的浅表部位,尚未入里。《伤寒》之太阳证,温病之卫分证,皆属于此。病邪浅,病情轻,此时人体的抗病力尚旺盛,邪正相争的本身就有驱邪外出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因势利导,采用宣透之法,促使病邪从表而解,避免邪传入里而生他变。这是治疗一切外感病的原则,暑温当然也不例外。从理论上讲,暑温的性质属热,其邪可直中阳明,可以没有表证,一发病即见壮热不恶寒,口渴引饮,汗多,脉洪大。但实际上在临床见到的并非如此单纯,往往因兼有湿邪困表,或兼有风寒表邪,而出现外寒里热证(即寒包火),因此,可以有恶寒、无汗之症。叶天士说“有一分恶寒,即有一分表证”,解表即为正法。温病学家薛生白曾这样说过:“温病发汗,昔贤有禁,此不微汗之,病必不除,盖既有不汗之大戒,复有得汗始解之治法,临证者,当知所变通矣。”吴鞠通也说:“伤寒非汗不解,最喜发汗,伤风亦非汗不解,最忌发汗,只宜解肌,此麻桂之异其治,即异其法也。温病最喜汗解,最忌发汗,只许辛凉解肌,辛温不可用,妙在导邪外出,俾营卫气血调和,自然得汗,不必强责无汗也。”可见,解表不只发汗,解肌和营卫、调气血能得汗者,皆能使邪从表解,故统称解表。张氏祖传主张内伤杂病的治疗前提在扶正,外感时病的治疗前提在祛邪,新感非表不解,伏气非透不愈。救阴尚易,达邪最难,邪去则正安,热退则津还。张氏内科习用的葱豉汤、栀豉汤和黑膏方,用药简单而平凡,处方配伍则颇为严谨,针对温热病的不同阶段,以豆豉配葱白祛解在卫分之邪,豆豉配山栀清透在气分之热;豆豉配生地黄养阴清透,适用于邪热入营之证。此乃宗叶天士“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的学说,说明在治疗过程中,强调时时处处不忘达邪,这是张氏内科治外感热病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原则。本此原则,暑温初起的治疗,常用芳香宣化,清暑透湿之法,病情较轻者可用吴鞠通五加正气散。方用:①藿香、川朴、茯苓、陈皮、大腹皮、杏仁、神曲、麦芽、茵陈,治大便不爽。②藿香、川朴、茯苓、陈皮、防己、通草、大豆卷、薏苡仁,治便溏身痛。③藿香、川朴、茯苓、陈皮、杏仁、滑石,治化热苔黄。④藿香、川朴、茯苓、陈皮、草果、山楂、神曲,治苔白滑,脉缓。⑤藿香、川朴、茯苓、陈皮、大腹皮、谷麦芽、苍术,治泄泻。①②③加减治湿重于热,④⑤治寒湿。

表邪较重而兼湿者,可用三物香薷饮(《和剂局方》,香薷、厚朴、白扁豆);表邪较重而里热炽盛者,可用黄连香薷饮(《类证活人书》,黄连、香薷、厚朴、扁豆、甘草);如果是单纯的暑邪而不兼湿,不兼寒者——发病即见大热、烦渴、大汗、脉洪大等阳明热盛之证者,就应以大清气热为主,白虎汤为其主方;若热盛汗多,伤及气阴(津)者,则应于白虎汤中加入人参,以益气生津养阴,此即所谓“暑热伤气,益气而暑自消;暑热伤阴,养阴而热自退”(《会心录》)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