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系疾病
案1 病毒性心肌炎(心悸)
陈某,女,37岁。
初诊 1990年5月18日。
主诉:胸闷、心悸,发现早搏13年,加剧3个月。
病史:患者于1976年8月25日突感畏寒,头痛,全身酸楚,咽痛不适,继则发热,体温39.7℃,经治疗后热退,但感胸闷,心悸。查心电图示心律不齐,频发室早,当时体检早搏15次/分。后经辅酶、苯妥英钠等治疗,症情一直反复,直至后来用美西律后早搏稍改善。1990年2月5日疲劳后又出现频繁室性早搏,用美西律、普罗帕酮至今已近3个月,症情仍未控制,时感胸闷胸痛,心悸,早搏每分钟少则5~6次,多则16~17次,头晕纳差,夜寐少安,乃收治入院。苔薄腻,脉细促。
检查:乳酸脱氢酶83u/L,谷草转氨酶11u/L,血清肌酸激酶25u/L。扇超检查正常,心功能检查正常,抗心肌抗体阴性,B超示慢性胆囊炎。
辨证:营血不足,心气失宣。
诊断:病毒性心肌炎(心悸)。
治法:调营养心而利气机。
方药:丹参12g,孩儿参12g,苦参9g,南沙参9g,水炙远志3g,淮小麦30g,制黄精9g,紫石英15g,炒枣仁9g,生香附9g,广郁金9g,炙延胡9g,赤、白芍各9g,水炙甘草3g,香谷芽12g,12剂。
二诊 1990年6月1日。心悸稍平,仍感胸闷,胃脘胀满少舒,苔薄腻,脉细数促。拟上法续进。
上方加八月札15g,徐长卿15g,夜交藤30g,茶树根30g,10剂。
三诊 1990年6月22日。心悸已宁,夜寐亦安,胃脘胀满渐平,舌质略红,苔薄腻,脉细偶促。拟前方再进。
丹参9g,孩儿参15g,苦参9g,南沙参9g,水炙远志3g,淮小麦30g,制黄精9g,紫石英15g,生香附9g,郁金9g,白术9g,白芍9g,炒枳壳9g,水炙甘草5g,香谷芽12g,夜交藤30g,10剂。
随访:住院1个月余,抗心律紊乱药逐渐撤减而予中药治疗,心悸胸闷好转。早搏减少乃至消失而出院。门诊随访数月早搏一直未出现,以后正常生活、工作,偶有少许早搏出现,但不明显且很快消失,仍不定期服用中药。
【按】 病毒性心肌炎恢复期、慢性期及后遗症期患者,以心律失常为主要表现。长期临床实践体会,本病以气阴亏虚,瘀热相兼为主要病机,进一步可表现为营血亏虚或痰凝气滞。治疗应以养阴清热,益气和络,宁心安神为主要治则。既协调阴阳,改善内环境,调整免疫功能;又改善心肌代谢,抗心律紊乱。从几方面综合发挥作用是中医药学治疗本病的优势。本案病程已长,营亏气滞,故在基本治则,又佐以和营理气之品,取得较好疗效。
案2 病毒性心肌炎(心悸)
周某,女,25岁。
初诊 1981年4月16日。
主诉:心悸胸闷近日加剧。
病史:1974年患“病毒性心肌炎”,伴Ⅱ度房室传导阻滞,7年来经常心悸胸闷,甚则晕厥,抽搐。1980年12月曾住院治疗,疗效不明显。近半月来,胸闷心悸加剧,胃纳少馨,面色少华,形体瘦弱,舌淡,苔薄腻,脉细迟而结。
检查:心电图示Ⅱ度房室传导阻滞,文氏现象,脉率46~56次/分,快慢不一,有时早搏频繁出现。
辨证:心阳心气两虚,营血运行不利。
诊断:病毒性心肌炎后遗症,心律不齐,Ⅱ度房室传导阻滞(心悸)。
治法:温通心阳,补益心气,兼调营血。
方药:熟附块6g,丹参12g,炒当归9g,炒白芍9g,生白术9g,炙远志3g,生香附9g,砂仁3g(后下),孩儿参12g,甘杞子9g,茺蔚子9g,香谷芽12g,14剂。
同时,丹参8支,每日静脉滴注。
二诊 1981年4月30日。药后心率有所增快,脉率56~74次/分,但夜间胸闷较明显,精神稍振作,苔薄黄腻,脉细迟而见结。仍守上法。
上方加清炙草6g,佛手片6g。
三诊 1981年5月7日。头晕,时感胸闷,晨晚心率缓慢,夜寐梦多,大便尚调,苔薄腻,脉细缓,偶见结。再守上法。
熟附块5g,丹参12g,炒当归9g,蜜炙麻黄5g,炒白术9g,赤、白芍各9g,炒党参9g,枸杞子9g,麦冬9g,生香附9g,砂仁3g(后下),炙远志3g,香谷芽12g,21剂。
四诊 1981年5月28日。心率渐增,坐位心率76~80次份,卧位心率60次/分,夜间有时仍见缓慢,余症尚平,心悸胸闷明显好转,苔薄腻,脉细。再拟上法调治。
熟附块5g,丹参10g,炒当归9g,蜜炙麻黄3g,炒白术9g,炒白芍9g,枸杞子9g,制黄精9g,麦冬9g,炙远志3g,炒党参9g,砂仁3g(后下),生香附9g,清炙草5g,广郁金9g,14剂。
随访:出院时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心率71次/分,I度房室传导阻滞,病情较前明显好转。
【按】 本案病毒性心肌炎以损害传导系统表现心动过缓为主,兼有期前收缩,属心阳不振,心气亏损,心脏搏动乏力,心血运行不利,故见胸闷、心悸、脉细迟而结。治疗当以附子、麻黄温通心阳,当归、茺蔚子和血通脉。上案1以气阴两虚为主,脉见细数促,案2以心阳不振为主,脉见细迟结;案1选沙参、苦参以养阴清火,案2选附子、麻黄以温通心阳。两案虽同为病毒性心肌炎,但病机阴阳有别,脉象促结有异,用药凉温不同,足见中医辨证之至要,遣药之精微也。
案3 冠心病(心悸)
虞某,男,52岁。
初诊 1975年4月3日。
病史:1969年起发现有早搏,近年来早搏增加,曾多次住院,此次3月28日出院。目前仍时感阵发性心悸,头晕,目糊,严重时有飘浮感,肢体麻木,关节酸楚,胸闷,舌质淡,苔薄腻,脉细略有间歇。
检查:血压150/90~140/84mmHg,胆固醇4.95mmol/L,甘油三酯2.13mmol/L,β-脂蛋白7.6g/L,肝功能正常;肌酐101.66μmol/L,尿素氮7.03mmol/L。心电图示偶见插入性室性早搏。
辨证:心血不足,心阳不振。
诊断:冠心病,心律失常(心悸)。
治法:补心血,益心阳,和络脉。
方药:熟附块9g,丹参12g,炒当归9g,炒党参9g,清炙草6g,赤、白芍各9g,炒生地12g,麦冬9g,五味子3g,茶树根15g,炙远志3g,淮小麦30g,炒桑枝12g,广郁金9g,二至丸12g(包)。
二诊 1975年6月19日。药后症情时好时差,近日早搏较频,有时呈二联律,心前区隐痛,神疲乏力,胸闷,肢麻,舌质淡,苔薄腻,脉细代。拟再进前法。
丹参12g,熟附块5g,川桂枝6g,清炙草6g,赤、白芍各9g,阿胶5g(烊冲),炒生地12g,大麦冬9g,炙远志5g,炒党参9g,制黄精9g,茶树根15g,炒枣仁5g,生龙、牡各15g(先煎),淮小麦30g,二至丸12g(包)。
随访:加减服用经年,心悸渐减。
三诊 1979年6月14日。偶有早搏,气促,近日血压偏高,160/100~110mmHg,感头晕口干,苔薄腻,脉细滑。拟养心安神,佐以平肝。
孩儿参12g,南沙参9g,苦参片9g,赤、白芍各9g,生白术9g,生香附9g,砂仁3g(后下),泽泻9g,淮小麦30g,清炙草3g,生槐花15g,枸杞子9g,钩藤9g(后下),生石决13g(先煎)。
另丹参片1瓶,补心丹1瓶。
随访:以后加减服药,数年来症情稳定。
【按】 冠心病心悸、胸闷,舌质淡,脉细代,病由心阳不振,心血不足而致。故治以炙甘草汤合附子、黄精、五味子、二至丸等调补阴阳,酸枣仁、远志、淮小麦、茶树根养心安神,当归、丹参、郁金、赤白芍活血和络为治。数年后复诊,其时患者气阴不足,肝木偏旺,则为阳复之后转为阴虚。此乃阴阳转化之象,治疗当去温补之品,而从益气养阴,平肝宁心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