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肾系疾病
案1 慢性肾炎(水肿)
任某,男,21岁。
初诊 1983年5月16日。
主诉:发现小便异常,伴浮肿10个月。
病史:患者于1982年7月初发现小便色泽变化,呈红茶样,继而见全身轻度浮肿,食欲减退,于8月26日住院。入院时查神清,心肺(-),腹软,肝脾未及,无明显移动性浊音,下肢浮肿。尿常规示蛋白(+++),红细胞5~6/HP,未见管型。血生化示血清总蛋白27g/L,血清白蛋白16g/L,血清球蛋白11g/L,血胆固醇7.11mmol/L。结合病史,患者曾出现全身红色皮疹发痒,搔破溃烂化脓。同位素肾图示两侧肾脏排泄迟缓,分泌段延长。诊断为“慢性肾炎”,给予激素抗感染及低盐饮食,症状未获改善。遂自动出院来中医门诊治疗。见面部及足胫有浮肿,头晕,口干,腰酸,溲溺量少,舌质红,舌苔黄腻,脉细滑数。
检查:尿常规示蛋白(++)。
辨证:脾肾俱虚,气阴两亏,湿热下注,封藏不固。
诊断:慢性肾炎普通型(水肿)。
治法:补脾肾而益气阴,清湿热而助封藏。
方药:生黄芪15g,炒党参9g,炒生地9g,炒山药9g,赤、白芍各9g,莲须3g,芡实12g,米仁根30g,大蓟根30g,石韦15g,黑大豆30g,赤、猪苓各9g,泽泻15g。
随访:上方加减调治8个月,症情均平,尿蛋白转阴性,或偶见微量蛋白。随访半年,病情一直稳定。
【按】 慢性肾炎是一组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原发于肾小球的免疫性、炎症性疾病。发病年龄多为青壮年,且男性多于女性,多数并非由急性迁延而来。临床特点是病程长,一般呈缓慢进行性,病程中可出现急性发作表现。中医学中类似的记载主要是“水气病”。本病病机错综复杂,但长期实践体会其主要是脾肾气阴亏虚,湿热停留蕴郁。故以健脾利湿,益肾清热为基本治法,本案正是如此。故以黄芪、党参、生地黄、山药健睥益肾,补气养阴,赤、白芍凉血和营,米仁根、大蓟根、石韦清利湿热,黑大豆、赤猪苓、泽泻利水渗湿,芡实、莲须固涩封藏。经过数月治疗,取得了稳定的疗效。
案2 慢性肾炎(水肿)
高某,男,41岁。
初诊 1988年3月9日。
主诉:腰酸,浮肿,蛋白尿5个月。
病史:患者于1987年10月起腰酸,伴夜尿增多,至12月份尿频、尿急明显。当地医院查尿常规示蛋白(+),红血球(++)。曾给予吡哌酸、先锋Ⅳ号等治疗无效。转院拟诊“肾小球肾炎”住院1个月,曾作肾穿刺示肾小球局灶性硬化,因症情控制不满意而来中医门诊。目前仍感腰部酸楚,下肢浮肿,夜寐梦多,苔薄黄少润,脉细。
检查:血压160/104mmHg,尿常规示蛋白(++),红细胞10~15/HP,白细胞0~1/HP。
辨证:脾肾气阴两虚,湿热下注。
诊断:慢性肾小球肾炎普通型,局灶性硬化(水肿)。
治法:健脾补气,益肾养阴,兼清湿热。
方药:炒白术9g,炒山药9g,扁豆衣9g,炒生地12g,莲须3g,芡实12g,米仁根30g,石韦15g,大蓟根30g,女贞子9g,旱莲草30g,贯众炭9g,荠菜花30g,赤、白芍各9g,炒川断15g,香谷芽12g。
二诊 1988年5月4日。浮肿已见轻减,腰脊酸楚亦有好转,舌苔薄黄腻,脉细。尿常规示蛋白(+),红细胞3~4/HP,白细胞0~1/HP。仍守前法。
上方去贯众炭、荠菜花,加杜仲9g。
三诊 1988年9月21日。尿常规检查示蛋白(±),红细胞2~3/HP,白细胞0~1/HP。诸症均平,苔薄腻,脉细,前法续进。
炒生地12g,炙黄芪9g,炒白术9g,炒山药9g,芡实12g,莲须3g,米仁根30g,石韦15g,大蓟根30g,荠菜花30g,仙鹤草30g,炒藕节9g,贯众炭9g,炒川断15g,杜仲9g,香谷芽12g。
随访:本案患者一直单纯用中药治疗。症情比较稳定,药后自觉体质增强,不易感冒,自觉症状不多,正常参加工作,尿检有时尚有少许蛋白,或少许红细胞,随访4年,无明显波动。肾功能一直正常。
【按】 慢性肾小球肾炎治当益肾健脾并重,扶正祛邪兼顾,而扶正主要在气、阴,祛邪主要在湿、热、瘀。部分病例临床上尿检一直有较明显的血尿,尿血之因可由阴虚有热、气虚不摄、络脉瘀阻等多方面,但以肾虚阴亏,虚火灼络所致为主,故拟方时对此类患者宜侧重益肾清热,和络止血。方中仙鹤草、贯众炭乃安络止血之意。尿血较其他部位出血,单纯以止血法难以获效,所以重要的是从根本图治。
案3 慢性肾功能衰竭(关格)
陈某,男,62岁。
初诊 1980年1月31日。
主诉:发现尿多4年,1个月来头晕,恶心,浮肿。
病史:患者4年来发现尿次、尿量较多,未予重视。2年前发现高血压。1978年底因头晕加重,腰酸,心悸,面色苍白而就诊,检查发现肾功能不全。曾在外院治疗,病情尚平稳。今年初症状再次加重,近日因头晕,下肢轻度浮肿,恶心呕吐,腰酸痛,心悸,气短乏力而入我院,入院后病情继续发展,肾功能继续恶化,出现昏沉、嗜睡而请会诊。舌苔薄黄少润,质偏淡,脉虚弦。
检查:血压200/96mmHg,血红蛋白45g/L,血肌酐990.10μmol/L,血尿素氮49.98mmol/L。
辨证:脾肾两亏,气血暗耗,湿浊内停,胃失和降。
诊断:慢性肾炎,慢性肾功能衰竭,肾性贫血,肾性高血压(肾衰、关格)。
治法:益气养营,祛湿化浊,清热开窍。
方药:炒白术9g,丹参9g,黑大豆30g,赤、白芍各9g,川连3g,制半夏5g,炒陈皮5g,炒竹茹5g,炒枳壳5g,米仁根30g,晚蚕砂9g(包),六月雪30g,徐长卿15g,香谷芽12g,罗布麻叶15g(后下),7剂。
二诊 1980年2月7日。泛恶已减,口苦,口气秽浊,嗜睡,舌质偏淡,苔薄黄,脉虚弦。脾肾气虚,营血不足,湿浊中阻,清阳少展,仍守前法。
上方减赤、白芍,加干菖蒲9g,水炙远志5g,7剂。
三诊 1980年2月14日。面浮,口气秽浊,昏沉嗜睡,口干,略有泛恶,舌质色转红,少润泽,舌苔黄腻,脉虚弦数。脾肾气阴亏损,营血不足,痰热中阻,胃浊上泛,拟益气阴,清湿热,化痰浊,和胃气。
皮尾参9g(另煎),丹参9g,生白术9g,黑大豆30g,川连3g,干菖蒲9g,炙远志5g,制半夏5g,炒陈皮5g,炒竹茹5g,炒枳壳5g,六月雪30g,徐长卿15g,扦扦活15g,广郁金9g,香谷芽12g,14剂。
四诊 1980年2月28日。精神较振,泛恶及口气秽浊均减,胃纳尚可,溲时尿道隐痛,舌质淡红,苔厚黄腻,脉虚弦数。脾肾两虚,气血亏损,三焦气化失调,湿浊中阻,仍拟益气血,化湿浊。
上方去郁金,加苍术5g,甘草梢3g,泽泻12g。
随访:患者因不愿透析治疗,而以服用中药为主,辅以中药灌肠(生牡蛎30g,生大黄9g,六月雪30g,皂荚子9g,徐长卿15g),治疗月余症状逐步减轻,神志好转而出院。在门诊继续治疗,病情稳定,血红蛋白上升,肌酐、尿素氮有所下降。直至1981年底,因饮食不慎而发作,且合并肺炎未能及时控制,病情变化而死亡。
【按】 本案病程迁移已久而成关格重症。此时脏腑亏损已极,气营不足,痰湿瘀浊互结,阴阳乖乱。现患者痰浊上蒙心神,已成险症,故急以化痰开窍,祛湿泄浊以达邪,兼以益气和营顾本,并配合中药灌肠使病情获得改善。实践体会,本病采用中药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对延缓肾功能不全的恶化有一定疗效。
案4 尿潴留(癃闭)
竺某,女,63岁。
初诊 1983年3月3日。
主诉:小溲癃闭月余。
病史:糖尿病史27年。1983年元月初突然发热,不寐多语,尿频尿急。10余日后小溲不能自行排出,来我院急诊。查血白细胞18.1×109/L,尿白细胞(++~+++),尿糖(+++~++++),空腹血糖18.87mmol/L。诊断为“糖尿病2型,伴自主神经病变,尿潴留,尿路感染”。给予抗生素及胰岛素治疗,小溲仍点滴不出。曾请多科会诊,采用抗生素膀胱冲洗,膀胱区脉冲电疗,口服吡啶斯的明,按摩、针灸、暗示疗法等都未见效,应邀会诊。症见口干齿燥,胸闷心悸,神志虽清,但夜间烦躁多语,少腹胀满,小溲癃闭,舌干绛,脉细滑。
辨证:素有消渴宿恙,气阴亏虚已久,新感外邪化热,扰动心神,阳不化阴,气化不及州都。
诊断:糖尿病2型,伴自主神经病变,尿潴留,尿路感染(消渴,癃闭)。
治法:先拟养阴生津,兼清里热而宣气化。
方药:皮尾参9g(另煎代茶),鲜生地30g,麦冬9g,鲜石斛30g,南、北沙参各9g,炙远志3g,广郁金9g,川萆薢9g,泽泻12g,琥珀屑1.5g(冲),滋肾通关丸9g(包),7剂。
二诊 1983年4月1日。诸症均平,小溲仍需通导,质红转淡,舌有薄苔,略润,脉弦,重按无力。阴液渐复,中气尚虚,治宜养阴之中参以补中益气。
生黄芪15g,软柴胡6g,炙升麻3g,南、北沙参各9g,大麦冬9g,川石斛9g,水炙甘草3g,水炙远志3g,琥珀屑1.5g(冲),泽泻12g,淡竹叶9g,香谷芽12g,滋肾通关丸12g(包),21剂。
三诊 1983年4月22日。小便已能自解,随即拔除导尿管。精神见振,胃纳亦佳,质淡红,舌苔薄,脉弦,右部仍重按无力。再从补中益气,滋肾通关为治,上方续进。
随访:中药治疗五旬,癃闭得愈,其他症状亦逐渐消失而出院。
【按】 《经》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癃闭之证,有因湿热阻滞,下焦气化失司者;有因无阴而阳无以化者;有因中虚而溲便为之变者。虚实之辨,不容忽视。绝不应见闭即利,重伤气阴,气化愈衰则癃闭益甚,必蹈舍本逐末的误害。本案初诊时表现为一派阴虚液涸之象,自当急于养阴增液,滋肾清化。药后舌润而质红转淡,脉来虚弦,乃阴液渐复,中气仍虚,遂合补中益气与滋肾通关两法于一炉,气阴同补,升降并调。上焦得通,津液得下,小便自然畅利,这方面的病机转归,需经实践,始能有所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