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主张追本溯源与临床实际相结合
张伯讷精读《内经》,撷百家之长,极力主张对中医一些基本理论问题,进行追本溯源,循名责实,研究其内涵和外延。尤其对于历代存疑、争论不休、含糊不清,而现今又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些概念,殚精竭虑、悉心研讨,做了不少开拓性的工作。如他指导研究生对气化、三焦、相火、内风、肾的精气阴阳以及“肝升肺降”“脾统血”和“肝藏血”等理论深入加以探究,对其学术渊源、沿革和发展,进行了较全面的整理研究,对于提高中医教学、医疗和科学研究工作的质量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如对“内风”学说,张伯讷提出《内经》有内风之病证,张仲景将《伤寒论》中的“太阳中风”证和《金匮要略》中的“中风”同名为“中风”,是造成“中风”概念混乱的根源之一。宋代钱乙“热甚生风”开创了中风说之先河,缪希雍“内虚暗风”实已蕴含内风之义。喻昌首创内风之名,创“阳气为本”“阳动不已”而化风之说。基此,叶天士发张成“阳化内风”说。故张伯讷在《中医基础理论》教材中将内风的病机概括为“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动风、血虚(燥)生风”等。这一深刻而全面的认识已为学术界广泛接受。又如肾的精、气、阴阳,历代论述繁多,而各家又互执己见,以致今人莫衷一是。通过悉心研讨,互相勘校,并参考临床,张伯讷高度概括,认为肾中精气是肾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物质基础,而精气之用,可表现为阴、阳的不同;精气之病,表现为水、火的不同病变。对“气化”学说,张伯讷研究后认为它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本义是指无形之气能够化生有形万物,后来也包括有形之物之间的转化(“形化”),中医学的气化说,肇始于《内经》,气化一词含义有二:一是指自然界六气的变化所产生的各种物化现象,二是指在气的作用下,津液化为小便排出的过程。明清命门学说的形成使气化说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丰富了精气互化、水气互化等内容。发展至今,“气化”成为中医理论的一大特点。此外,张伯讷对命门三焦、肝升肺降、肝藏血、脾统血等重要理论问题亦追根寻源,澄清了一些模糊看法,并就其本意做了深刻的、令人信服的阐述,这些都体现在有关的论文、教材或参考书中,这对现代中医人统一中医学术观点,携手进行合作研究,都有着重要意义。正因为他的这种严谨求实的态度与治学精神及率领研究生们长期踏踏实实的工作,使他成为全国中医基础理论领域当之无愧的学术泰斗,他所主编的中医基础理论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也深受学习中医者的欢迎,一版再版,印数达40万册,并流传到海外,影响甚广。
张伯讷研究中医理论常以分析历代著名医家的论述、医案及医话等着手,从而找出名医辨证论治的特长经验,为提高现代中医临床水平服务。例如,对于丹溪学说,他不停留在搞明丹溪的片言只语的阐发和一方一药的应用上,而是注重其学术思想、医疗经验。他对其医案进行了深入的剖析,研究丹溪辨证为“虚”的主要临床指征是:①脉大、虚豁。②久病、年老,或有“别馆”、劳倦、饥饿等病史。③发热汗多不解,或用解表药后汗出热不解者。④曾久服攻下药、祛邪药后,病仍不解者。⑤面色不华、面白不容等。这些资料对人们重新认识丹溪学说以及深入研究虚证提供了思路。丹溪用“吐法”的基本法度,则又着眼于气、血、痰、湿、食、火之郁结,病机关键在于壅遏阻滞。而应用下法的基本适应证是:①脉沉伏,或涩或脉弦搏而大。②面色灰滞紫暗。③证虚脉实。④胃气不衰。此外,张伯讷还分析了丹溪应用四物汤的基本法度主要有:①用以补血。②用以调补气血。③用以凉血泻火。④用以养血祛瘀等。所有这些都不啻有助于深入了解丹溪学说,也有助于提高临床诊治效果,并为后学者提示了研究中医理论的新途径。
引进现代科学知识,结合边缘学科,研究中医理论是张伯讷治学的又一特点。尤其是在中医诊法方面,他指导研究生运用三头脉象换能器、脉象仪、四道生理记录仪等,观察、记录了正常人昼夜脉象、休克脉象、冠心病脉象、正常人寸口三脉法,浮、沉脉的脉图,并就其形成机制做了研讨,还分析了血压与脉象的关系,通过这一系列研究,使中医脉象从“心中易了,指下难明”,逐步过渡到定量检测,并为进一步研究中医脉象的生理病理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