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私塾,承家学,医学之路起步
张镜人医学世家的出身,决定其治学之路与一般人迥然不同,从小即由家族中人延请名师精心教导。4岁时,进入家族私塾习诵《三字经》《千字文》等入门书籍,并开始练习书法。9岁起,父亲张益君聘请陈琴溪老师教授其古籍文学,3年内修毕《幼学琼林》《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著作。12岁时开始接触医学,家中延请2位老师分别教授文学和中医学。上午跟随徐慕郭(清代贡生)学习《尚书》《礼记》《春秋》等书籍,下午则由沈墨仙(中医学家)教读《医学三字经》《药性赋》《汤头歌诀》《本草便读》《成方便读》《濒湖脉学》《医宗金鉴》等医学古籍。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镜人在徐慕郭老师的指导下习完了《诗经》《易经》《古文观止》等书籍,还选学了唐宋八大家文集及诗词歌赋。对古汉语、古文学的广泛涉猎,使其具备了良好的古文学素养,并为其学习和领会中医古籍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师从沈墨仙系统学习了《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疫论》《温病条辨》《本草求真》等医学典籍,浏览了《东垣十书》《丹溪心法》《温热经纬》《景岳全书》等众多医学著作。系统的学习,为张镜人以后的医学之路打下了扎实的中医基本功。这种“文、史、哲与医学的统一”“博与专的统一”的治学方法,为日后成为一代名医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张家对子弟学医要求十分严格,除了要熟练掌握中医理论外,更重视临证,主张在“临证中积累实践经验,在实践中深化理论认识”。张镜人从少年时起即跟随长辈抄方。1941年起,开始单独随父侍诊,每日白天侍诊,晚上由父亲督课。在父亲的指导下,又先后学习了《四诊抉微》《临证指南医案》等医籍,同时反复习诵《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名著。这种边临床,边读书,理论和实践相互印证的学习方法,使他进步很快。由于深厚的文学和医学理论基础,加之对医学的热爱,其临证能力很快得到父亲的认可,1945年开始独立应诊。1946年以优异的成绩通过民国政府举行的全国中医考试(抗战胜利后第一届),这既是家学渊源熏陶的结果,也是个人勤学精研的结果。
凭借深厚的理论功底和扎实的临床积累,张镜人临证颇多效验。其医德更为人称道,不论贫富一视同仁,对贫困的患家不仅免收诊治费用,而且屡屡施药救济。随着声名日起,就诊患者络绎不绝,很快在沪上中医界崭露头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