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骧云学术特色

第二节 张骧云学术特色

200多年的家学渊源,遗留的经验无疑是极其丰富的,张骧云在家学熏陶之下,遍读《内》《难》《伤寒》《金匮》等经典医籍及后世方书,尤得益于对张仲景、李东垣、吴又可、叶天士诸家论述的揣摩。

张骧云继承了前贤的理论和治法,结合自己的领悟,又融会贯通,以邪和正的观点出发,强调邪去则正安,正胜则邪祛。治外感时气注重祛邪,治内伤杂病注重扶正。由于家学的影响,伤寒更为其治疗的专精。

如所周知,属于“伤寒”范畴的热病,离不开新感外袭和伏气内发二端。新感由表入里,治宜表散,伏气因新感引动,由里出表,治宜透达,这是伤寒热病的病机规律和治法大概。张骧云坚持祛邪务尽的原则,按照卫气营血的病程传变,恪守家传运用豆豉治伤寒时气的经验,掌握了葱豉、栀豉、黑膏等方加减,来实现表散和透达的目的。葱豉主发汗解表,散卫分之邪,犹叶氏“在卫汗之可也”的意旨,体壮邪盛者,每佐干葛以加强其表散的力量。栀豉主表里双解,宣气分之邪,犹叶氏“到气才可清气”的意旨,邪在半表半里者,每配柴胡以促进其和解的枢机,发现疹点隐隐不显者,每入浮萍、西河柳、樱桃核以松肌透发,寒热壮甚,神昏谵语,烦躁无宁时者,每合救苦玉雪丹以开泄疏托。黑膏主育阴透达,泄营分之邪,犹叶氏“乍入营分,犹可透热仍转气分而解,入血犹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的意旨。舌苔焦糙,痰热蕴结者,每兼竺黄、胆星以清热化痰。不同阶段,不同方药,辨证施治,十分精细,惟豆豉则贯彻于病程的自始至格,的确可算是匠心独运,别树一帜。

张骧云治伤寒热病遵循家传之法,既勿采取麻、桂全方,也勿采取桑菊、银翘全方。南方多湿而无北地的寒邪阴凝,故伤于寒邪,不必藉麻桂之辛温,辛温恐助邪化热,感于温邪,也不宜桑菊、银翘之辛凉,辛凉恐遏湿留邪。但出诸他笔底最频繁的淡豆豉和大豆卷,都经麻黄水浸制。他还习惯用桂枝拌炒黄芩或青蒿,治表邪未罢,里热已炽的证候,可见不主张用麻、桂而实不废麻、桂。温热学派的早施辛凉,虽不为张骧云所赞许,但他却吸收了温热学派清热育阴的经验,行之于热病后期,这些都充分反映了他善于继承、善于创造的精神。在热病临床上已撤去了伤寒与温热的藩篱,冶伤寒、温热于一炉。

张骧云治内伤杂病,颇尊奉《金匮》和东垣的学说,好衍运五行生克制化的原理来治脏病,这完全是受了《金匮》治肝补脾论的启发。他特别倾向于脾胃的调治,强调脾胃是后天之本,一切痰湿、食滞、气虚、血衰等症,没有不是因脾胃亏损所导致,而痰湿、食滞、气虚、血衰等,又是诸般疾患的根源,脾胃俱属中土,土性喜燥恶湿,故对内伤杂病的用药,比较偏于温燥。如治食谷欲吐、干呕、吐涎沫,每宗吴茱萸汤;痰湿停饮,每宗二陈汤;七情郁结,每宗四磨饮;脾胃虚寒,胸腹胀满,每宗洁古厚朴汤、香砂积术丸;劳倦虚弱,每宗补中益气汤、资生丸;脾虚泄泻,每宗戊己丸;肺之脾胃虚,每宗升阳益胃汤;肾之脾胃虚,每宗沉香温胃丸、四神丸。

当然,张骧云的治病用药也决不是专主温燥。如治湿热黄疸,或取茵陈蒿汤,或取四苓柏皮汤。他说:“大凡谷疸发黄,多系饮食积滞,脾湿蕴留而成。《金匮要略》论治最详,分疸而渴者,其疸难治;疸而不渴者,其疸可治,茵陈为要药。”治虚劳,则取薯蓣丸、四阴煎;治烂喉丹痧,力主发表;治白喉,则力主养阴;他评慈溪邵琴夫《喉痧有烂喉白喉之异论》:“沪地人烟稠密,蕴郁之气必甚,非比北地亢燥之气,故患烂喉多而白喉少,若将白喉之方以治烂喉,贻害匪浅,至于果患白喉,理应清润,临诊亦不可不察耳。”在养阴方剂中,每多参合养脾阴与胃阴药物如山药、麦冬、生地等。很明显,张骧云是拳拳服膺脾胃论者,但他辨证施治,游刃有余,并不被东垣的学说所束缚。

张骧云“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然而十分崇尚理论联系实践,反对空谈理论,泥古不化。姚氏所撰的《张骧云传》说他“尝于病家遇凌嘉六,持论颇异同。凌谓公方非本《金匮》诸书,未敢信从,公谓古今时气不同,执古方疗今病,殆所弗取,辩难久之,卒归一致。归语其子炳曰:凌氏湖州世医,代有闻人,如宦家之科甲出身,我张氏阅病多,若吏员出身耳。科甲诚正途,办事或不如吏员之娴熟。医理必求诸书,然凭脉分经,用药能圆通活变,病者罔不愈”。因此,他临诊治疗,不拘绳墨,拟方案语,摘引经文和各家理论,不屑蹈袭陈言,恒概括其大旨而以意化裁,经方与时方也掺杂并用,选药如韩信将兵,多多益善,但品类多而剂量轻,桂枝、麻黄、川连不过四分,柴胡不过六分,其他药味一般在三四钱之间。

张骧云于临床诊断,提倡“能合色脉,可以万全”。重点放在望诊与切诊两方面,认为“微妙在脉,不可不察”,特采取三部九候的诊法,通过三部所得的脉象,必详细地记载在方案里,《脉诀》说:“寸关虽无,尺犹不艳,如此之流,何忧殒灭。”所以他对痼疾危候,尤其留神尺脉的变化。张骧云所以能视死别生、谈言微中者,其关缝就在于此。